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社会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网艺云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要闻>

甘肃:旱年保稳产的底气

2023-11-20 09:4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眼下,甘肃省秋粮收获进入尾声。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总体呈现面积增、单产平、总产略有增加的“两增一平”态势,有望再获丰收。今年,甘肃中西部多地遭遇较严重旱情。旱年保稳产,底气何在?
  记者近期在受旱较重的甘肃中西部多地走访,不少受访干部群众介绍,近几年持续推进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旱年保稳产的重要依托。
  “今年旱情三十年不遇,农民能够保稳产,高标准农田功不可没。”张掖市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村支书安玉贵说,全村1万亩耕地,有7000多亩建成了高标准农田,配套了高效节水灌溉设施,有6个调蓄水池,蓄水量超过5万立方米。
  汪家墩村村民王松山说,调蓄水池有效缓解了作物“卡脖子旱”的情况,通过提前蓄水,作物关键生长时期都浇上了水,旱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今年他种植了400亩制种玉米,亩均减产一成,没有成灾。
  记者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510万亩。经测产分析,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亩均增产9%,节水21%、省工38.8%。甘肃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李福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了群众抵御旱情的能力。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今年,在河西走廊部分地方推广的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小麦种植技术,抗旱效果不错。
  “这种技术实现了施肥、播种、铺管全程机械化作业。”在武威市凉州区流转了4000多亩耕地的黄荣多说,在旱情持续发展过程中,当地通过优化调整供水方案,合理高效配置水资源,充分保障灌溉用水,小麦亩均产量减产不到二成。
  凉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陈彬德介绍,在保证水肥条件前提下,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小麦种植技术较常规小麦种植亩均增产70公斤以上、节本增效200元以上。
  近年来,甘肃不断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技术增强农业生产抗旱能力。截至目前,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面积1500多万亩,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为主的农田高效节水技术面积1000万亩。
  不仅如此,甘肃还培育了一系列耐旱的区域性新品种。“今年种了‘陇薯15号’马铃薯品种,在缺乏灌溉用水的情况下,亩均产量超过1吨。”定西市陇西县福星镇种粮大户巩淑珍说。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马忠明介绍,近年来培育推广的“陇单9号”“陇单10号”等玉米新品种、“陇薯9号”“陇薯10号”“陇薯15号”等马铃薯品种和部分小杂粮品种,更适宜甘肃寒旱的自然特征。目前“陇薯系列”马铃薯品种种植面积占全省比重已超过一半。
  此外,甘肃还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向非耕地资源要食物。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统计,目前甘肃发展戈壁设施农业44.3万亩,相当于增加了100多万亩露地种植面积。
  “2022年甘肃粮播面积近4050万亩,总产量超过1200万吨,预计今年粮食生产面积和总产量略有提升。”李福说,良种、良田稳住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旱作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提升了农业生产的量和质;向非耕地资源“要食物”的探索,拓宽了农业生产空间领域。这些都是甘肃旱年农业保稳产的底气。
   (记者马维坤 王朋)新华社兰州电

【责任编辑:杨霄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