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牧羊人下山之后
秋意渐浓,瓜果飘香。时隔数月,库瓦提·赛日耶一家再次团聚,从昆仑山搬出后,一家人每次离别和重聚都伴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寻。
六年前,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世居帕米尔高原的库瓦提·赛日耶一家四口,与数万名柯尔克孜族牧民一起走出深山牧场,来到平原定居。世代放牧为生,搬下去怎么过?库瓦提一度迷茫。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在社区周边建起蔬菜大棚,配套临街商铺,山上有牲畜的还可以轮流代牧看管。
六年后,他们的新家——新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社区已经变为1700多户各族居民的幸福家园。社区里,现代化楼房宽敞明亮,文化广场、卫生院、学校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曾经要费尽力气捡拾的牛粪、手提肩挑的溪水,被天然气、自来水一一取代。
库瓦提·赛日耶家在社区东北角,80余平方米的房子温馨舒适,木质地板上铺着花纹繁复、装饰精美的特色地毯,里里外外被妻子古丽妮萨·艾力拜克收拾得一尘不染。
古丽妮萨·艾力拜克在家中准备午饭。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凭借妻子的精湛厨艺,库瓦提两口子在阿克陶县布伦口乡经营着一家风味餐厅。由于毗邻白沙湖景区,库瓦提家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一天平均纯收入能有800元左右。”古丽妮萨告诉记者,自家小店面积不大,摆了五张桌子,做的是民族特色美食,一家人反复商量,起名“糖努尔餐厅”,意为朝阳之光。“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古丽妮萨说。
这几天,大儿子乌斯曼·库瓦提从广东务工返乡了,几年前还在深山放羊,普通话尚且说不利索的他,现在出门已经能给父母做翻译、当向导。家里不忙时,他经常跟着社区组织的劳务输出队伍,外出打工挣钱。
库瓦提·赛日耶(右一)一家在家中吃饭。新华社记者 苟立锋 摄
就在去年,乌斯曼考了驾照,买了汽车。乌斯曼说,考虑到父母年岁渐长,弟弟慢慢长大,他以后不准备再外出打工了,“家里需要顶梁柱。等到冬天了,我打算去喀什学厨师,攒够钱了在县城开饭店。”
乌斯曼至今对深山放牧的日子记忆深刻。那时,家里的夏牧场名为“铁日孜窝孜”,柯尔克孜语意为“难觅之境”,牧场距离村委会有30多公里。望不断的云霄雪峰,走不完的崎岖山路,曾让他觉得“世界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加尔肯艾力·库瓦提是家里的小儿子,7岁起就被父亲送到乡小学寄宿读书。“跟爸爸妈妈打电话时,经常忍不住哭鼻子。”加尔肯艾力害羞地说。今年15岁的他已经是一名初二学生,搬下山后,从小学到初中,学校走几步路就能到。
家里墙上他的奖状惹人注目,既有百米决赛夺冠的嘉奖,也有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肯定。最近几年,加尔肯艾力又有新目标,“我想加入国家队,为国效力。”五年级才接触足球的他目前是学校足球队首发队员,提起儿时的高原牧场,他摇了摇头,“只记得路特别长,搬出来后再没回去过。”
吃完午饭,一家人围坐一起,库瓦提弹起了柯尔克孜族传统乐器库姆孜琴。曾在山间放牧时吟唱的民歌,在库瓦提的弹奏演唱中,曲调洋溢着欢快愉悦。乌斯曼和母亲闭上了眼,听得出神。
自2017年搬出深山以来,阿克陶县上万名牧民,生存空间得到拓展,生产、生活方式也日益迈向现代文明。他们有的种植大棚蔬菜,有的经营各类店铺,有的走出新疆,奔向更广阔的世界。(记者苟立锋、宿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