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本网独家>

记者手记|渝东南山村振兴路上的三幅速写

2023-06-19 10:33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叶开)

——“欢迎任书记,接下来中元村的工作就交给你了。”

——“过去两年,李书记辛苦了。”

6月9日,即将卸任的李全华(右)在村口迎接接棒的任红飞(左)。《今日中国》窦祎摄

这是6月9日发生在重庆市黔江区石会镇中元村口的一幕。来自黔江区乡村振兴局的90后干部任红飞接棒即将卸任的老同志李全华,接下来的2年里,他将担任中元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挑起协助中元村两委振兴村子的担子。

站在中元村的村口,远处青山如黛,道路两旁的灌木郁郁葱葱,吊脚楼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背着竹篓的老汉慢悠悠地踱着步。走进村里,几辆村民的小车停在鱼塘旁边,崭新的光伏太阳能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往更远处瞧一瞧,大棚里的小白菜长势喜人,成片的桑树在微风中轻轻拂动。

很难想象,眼前这个风景如画、交通便利、产业兴旺的山村曾是重庆的市级贫困村。而一切的改变都要从十多年前的一次大搬迁说起。

搬迁

“当时政府鼓励大家搬到山下面去,我家祖祖辈辈住在山上,哪个舍得说走就走哦。”曾经住在高山上的村民焦金桃回忆。

如果想要脱贫,中元村又不搬不行:一半的村民住在山上,靠种粮食和山货只能勉强糊口。山高坡陡,别说走汽车和摩托车,人下趟山都费劲。据中元村党支部书记费远忠回忆,住的最偏的村民去赶一次集,来回在路上就要花掉8个钟头。

如果把路修到山上呢?“一是建设施工难度极高,二是村上也争取不到那么多钱修路搞基建。”费远忠解释说。

“去山下建房子要花好多钱,我们是没得底气的。”焦金桃的顾虑也是大多数住在山上村民的顾虑。 

为了做村民的工作,费远忠每天从镇上步行来回近10个小时,把所有住在山上的村民家的信息摸了个透;村委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他就用从附近小学借来的办公桌办公…… 

面对犹豫观望的村民,费远忠对症下药,决定由党员先“打个样”,如果搬下去之后的生活更好了,其他群众自然会跟着搬下来。很快,村里的老党员庞玉成站了出来,带头搬迁。

为了让下山的居民住的舒心,费远忠和村委争取资金为搬迁安置点进行“三通一平”,敷设排污管,还贴心地为每家居民都搭建了圈舍,方便村民喂养牲畜。

搬下山后,庞玉成找到一份建筑工的活,年收入3万多元。这一下触动到了不少尚未搬迁的村民。

“费书记挨家挨户做工作,我看到第一批搬下山的过得都挺好,就主动申请第二批搬下山了。”焦金桃说。下山居住后,消息灵通了许多,焦金桃做木匠的父亲接活更容易了,遇到身体不适,去村里卫生室拿药也方便多了。

6月9日,一位搬下山的阿婆在家门口纳凉避暑。《今日中国》窦祎摄

在费远忠的努力下,到2014年,中元村圆满完成了搬迁任务,共有540多名村民从高山上搬下,来到村里地势较低的地方生活。此时,费远忠和村委的面前又多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发展产业,帮搬下山的乡亲们“住得稳”。

归来

在费远忠和村委的带动下,中元村将桑蚕产业作为特色产业,花椒、桃子等经济作物种植也搞的有声有色。村容美了、产业旺了、邻里关系和睦了,一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看到了回村发展的机会,选择返回村里,1987年出生的罗大雄就是其中之一。

“采摘辣椒,时机非常重要,采早了没产量,采晚了没卖相,在合适的时间点采摘,我们村民才能有最大的利润空间。”讲起辣椒从育苗、移载、到打药、修枝、采摘的一整套流程,现在已是村里的综治专干、蔬菜种植大户的罗大雄讲得头头是道。 

“我流转了200多亩的土地,每天来我这里务工的村民有十几个,不过论规模的话,跟以前在外面做比还是小很多。”罗大雄介绍说。

罗大雄爱钻研、学习能力强,在外务工期间,摸到了蔬菜规模化种植的门道,敢闯敢干的他在外省的平原地区流转了大量土地种植蔬菜,把生意打理的有声有色。

知止不殆是种智慧。“大宗农产品交易的市场风险很高,在外乡的农村大规模投资和管理,经常会出现一些力不从心的地方。”罗大雄萌生了回村发展的念头。

2021年底,他彻底结束了在外地的蔬菜生意,回到中元村,由过去的“罗总”变成了村里的“罗专干”,将主要精力放在为村民服务上。“从前管800多亩,自己还去收别人种的蔬菜,要操心的事儿多,现在回到村里管200亩地的压力就很小了,还是能给村里做些事情的。”

“我出去了很长时间,现在回来就是想带大家把产业搞起来,让邻里乡亲之间腰包儿都鼓起来。”罗大雄说。

6月9日,中元村的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今日中国》窦祎摄

选择回村发展的中青年不止罗大雄一位,村民庞友均的大棚蔬菜种植搞的有声有色;村民杨光胜回到中元村,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外出务工多年的焦金桃也在2020年返回村里,做起了中药材规模化种植……“我们村的种植户之间,是会互帮互助、交流学习的,一些资源和信息是会共享的。”焦金桃说。

接棒

“对一个人来说,两年的时间不算短,但是对一个村子的发展来说,两年的时间只是瞬息之间的事情。”头发已经有些花白的李全华在告别中元村时动情地说。

过去两年里,李全华协助村党支部加强党建工作,中元村的党会开得有声有色;协调资源帮村里巩固了蚕桑产业,目前全村的蚕桑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亩的水平;整合东西协作帮扶资金,投资73.3万元建设了一座800平方米光伏电站,预计年发电量13.75万千瓦时,促进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约7万元。

6月9日,中元村新建的光伏电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今日中国》窦祎摄

“要说遗憾的话,当然也有,中元村的环境比较好,非常适合发展一些带有接待和服务性质的乡村旅游项目,我也争取到了资金,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落地。”谈到中途夭折的乡村旅游项目,李全华感到十分可惜。

李全华的遗憾不会太长久,因为任红飞已经拿过了接力棒。

“中元村的基础设施已经比较完善了,下一步我打算帮村里规范相关议事章程,争取落地一些合适的项目,想办法做强产业、增加农户的收入,把村容村貌建设得更漂亮一点。”这是任红飞未来两年驻村工作的努力方向,同样也是费远忠、罗大雄以及中元村全体村民的期待。

【责任编辑:孔令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