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LANGUAGES

新闻

新闻直播 要闻 国际 军事 政协 政务 图片 视频

财经

财经 金融 证券 汽车 科技 消费 能源 地产 农业

观点

观点 理论 智库 中国3分钟 中国访谈 中国网评 中国关键词

文化

文化 文创 艺术 时尚 旅游 铁路 悦读 民藏 中医 中国瓷

国情

国情 助残 一带一路 海洋 草原 黄河 运河 湾区 联盟 心理 老年

首页> 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本网独家>

高端对话:科技助力南南合作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3-05-17 16:22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分享到:
链接已复制
字体:

image.png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焦梦 孙新 实习记者 吴坤纯)5月15日,中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国际论坛上举行了“科技助力南南合作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端对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杜太生、河南工业大学校长李成伟、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参加了对话环节,结合各自学校特色,探讨如何提升农业科学技术转移的效率和质量,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更多青年人才、转移更多实用技术。本次对话环节由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资深讲席教授李小云主持。

吴普特介绍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埃及、埃塞俄比亚、马里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项目,主要涉及建立农业生产示范区、开展旱作农业和水土保持的培训等方向。“大家过去已经研究了很多技术,但由于在生产实际应用过程中没有得到固化,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经常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没有标准化的技术,在实践过程中就很难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他表示。吴普特强调,当前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试点示范需要依托当地实践情况形成统一的标准,进而推动知识、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因此,探索构建可复制、可推广、可应用的模式至关重要。

杜太生指出,中国农业大学积极为南南合作国家培养农业高等教育人才提供智力支撑。目前已培养来自60个国家的300多个国际生和1000多名国际校友。大部分学生在当地政府管理层担任了重要角色,将他们在中国学习到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和当地农民一起发展农业。在李小云团队的带领下,在坦桑尼亚开展的“千户万亩玉米增产项目”,基于社区推动农民的能力建设,使当地的玉米产量增长了2-3倍,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李成伟指出,河南工业大学主要致力于粮食产后减损领域,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粮油食品学科群,是中国唯一一所紧密围绕粮食产后安全布局学科建设的高校。学校研发的粮食储藏减损技术,使中国粮食损耗由4%降至1%以下,相当于每年再造千万亩良田。学校为110个发展中国家3000余名粮食官员和技术骨干提供培训并输出粮食产后储藏、加工技术。李成伟校长表示希望有更多伙伴机构参与到南南合作,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深度合作,帮助更多发展中国家消除饥饿。

丁艳锋强调了农业科技工作者要有工作责任感,热爱土地,扎根土地。据他介绍,南京农业大学和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共同建立的实验室是非洲第一个农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同时也是科技部批准的第一批“一带一路”国际联合实验室。20多年来南京农业大学师生在此潜心科研和教学,努力提升非洲粮食自主生产能力和农业技术水平。

李小云对本次高端对话进行了总结,呼吁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深度合作,合力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水平,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责任编辑:孙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