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乡村振兴案例

以粮食安全为基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时间:2023-03-30 16:05:59 丨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丨 作者:赵阳 丨 责任编辑:孔令瑶


粮食安全事关国运民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首要任务。自2012年起,中国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了483.5公斤,远远超过国际上公认的粮食安全线。然而,“大国小农”的现状在中国还持续存在,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农民增收的一大阻碍。针对未来“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促进农业经营增效,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一项重要工作。

土地托管 服农富农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国家实施了大力开发北大荒的决定。如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端好饭碗”也有了新途径。

正值春耕时节,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新胜村村民刘少良却不像往年一样在地里忙碌。“2022年我把土地托管给了北大荒农服集团(以下简称‘农服集团’),”他解释:“以前一亩地大概收二三百斤大豆,现在一年下来,每亩产量提高到了400多斤!”刘少良十分开心,当个“甩手掌柜”可以提高种植收益,同时外出打工,还能增加一笔收入,真是美事一桩。

2020年,北大荒集团(以下简称“北大荒”)提出成立农服集团、组建区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在全国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土地托管是农服集团开展社会化服务的一个主要内容。佳木斯市桦南镇镇长程义鹏表示:“北大荒的土地托管服务,将零碎、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使耕地面积增加了5%,再加上机械化作业、科学化管理,产量得到极大提升,农民有空闲时间就近务工,参与积极性和意愿明显提高。”

耕地集中管理使机械化率大大提升,黑龙江讷河市长安村支部书记刘靖财对此赞不绝口,“大型收割机的效率就是高,一天就能收割900多亩,比我们以前的小机器强多了,而且收获的质量也高,不落枝、不丢豆。”

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机制。农服集团副总经理王海涛表示,“一方面是解决‘谁来耕地’的问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一条有效的解决路径;另一方面,可以探索适宜当地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帮助小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难题,推进农业生产过程的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以服务过程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现代化。”

成立两年来,农服集团社会化服务工作辐射面不断扩大。下属露一手区域农服中心无人机飞防业务覆盖7省24县231个乡镇,全年调度无人机10万架次;山西省左权县东安村村书记主动写信“恳请北大荒能一起带动革命老区小山村的农业发展”……王海涛表示,这充分证明了北大荒在全国的影响力,也说明了农村、农民对社化会服务的需求。

如今,北大荒已在全国组建23家区域农服中心,2022年服务面积5200万亩,近350万小农户,增产粮食21亿斤,节本增收13.6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预计到2027年,北大荒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将达到3.6亿亩次。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104.1万个,服务面积超过18.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8900多万户。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耕种的劳动强度慢慢下降,关键在于如何管理。”中国农业科学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表示,“社会化服务把农田管理的作业面集中起来,为农户提供综合管理服务,对于稳定百姓种地积极性,形成规模化,提高技术到位率,建设高标准农田起到积极影响。”

王秀东介绍,建高标准农田能保证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为发展大食物观提供更多空间。“大食物观就是向更广阔的空间要食物,对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大有裨益。产业发展起来才有农业的增值,才有农民的增收。”他认为,今后需要继续在作业覆盖面积和全链条服务方面加强力度,持续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水平。

链接城乡的“新农人”

清华博士后、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全国健康家庭联盟健康传播大使、国际CSA(社区支持农业)联盟联合主席……诸多响亮名号加身的城市姑娘石嫣,日常却几乎全身心扑在北京顺义柳庄户村的田地里,成为扎根农村的“新农人”。

2008年,石嫣在人民大学读博期间,从美国公费“务农”回国,创办了国内首家CSA农场。2012年,又成功开办分享收获农场,做有机农业农产品供应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服务于农业生产者及消费者,并尝试推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2019年,分享收获农场被世界未来委员会授予“生态农业杰出实践奖”。迄今为止,会员已经超过1800户,年经营额1500万元以上。

“分享收获农场的成功证明了我们的农业在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三个面都可以做到可持续。”另一方面令石嫣倍感自豪的是,由此孵化出了一群成为乡村振兴强大力量的生力军。

“90后”小伙儿江禄原本在北京做面点工作,来到分享收获农场后,又拉来妻子,一个做市场,一个做客服,学到不少种植技术和农场经营经验。三四年后,两人回到老家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开办了自己的有机农场。江禄称分享收获农场是“一个有‘魔性’的地方”。这个地方让他疯狂地爱上农业,改变了命运,成为“新农人”的一员。

读书时,石嫣经常深入乡村调研,发现很多村子都只剩下老人和妇儿。“乡村需要一批‘新农人’,”她解释,“这个‘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指一个能够链接城乡、具有一定创新性价值的群体。”

一些传统的农业产业只把“产业”留在了乡村,“乡村发展的三要素—资金、土地、劳动力,其实还是外流的。”石嫣对此感到十分遗憾,“我们想通过一批真正回到乡村生活、工作的人,把个人需求或者农场的需求,转换为本地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实现资金在乡村的流动。”

在经营农场过程中,很多人前来参观学习,同时石嫣发现,很多人缺乏对农业领域的深度认知,盲目投资。“我要把10多年的经验教训分享给更多想要投身农业的人”,抱着这样的想法,石嫣开展了新农人培训工作。她介绍,“课程老师都是农场真正的工作人员,比如说请市场部经理讲营销,请地里管理生产的师傅来讲技术……知行结合,让大家能看到落地实景。”

后续,农场还为这些“新农人”提供返乡创业的资金技术支持。石嫣表示,只要产品符合考察标准,就可以在自有平台助其销售。

目前,新农人培训已经开办44期,加上分享收获农场曾经的员工、实习生、志愿者,分享收获农场直接间接带动“新农人”约2000名,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连同土地租金收益、劳动力务工收入,分享收获农场平均每年回馈给所在地乡镇300万元左右。而“新农人”为乡村振兴注入的鲜活力量却不是金钱能够衡量。

2023年初,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发布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名单,北京地区仅有6家,分享收获农场榜上有名。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支持家庭农场组建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办企业,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目前,石嫣团队已在全国18个省约400多家农场建立起合作社,形成了一定规模和群体,CSA农场模式还延烧到广西、新疆、西藏等全国多个地区。

如果留任高校,石嫣或许早已获得相应职称。她认为,做农民这件事,同样需要自信。“希望未来能够给予愿意回到乡村的人群,同其他职业相同的一个评价机制。”她盼望这一天早日到来。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2023年两会中提出,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培育农业经营管理者,也要培育种养能手和社会化服务型“新农人”。力求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文章来源:今日中国)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