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本网独家

专家共话非洲粮食安全和中非农业合作

时间:2022-11-07 14:35:02 丨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孔令瑶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1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承办的主题为“非洲粮食安全和中非农业合作”沙龙活动在北京举行。本次沙龙活动是“新时代的中非农业合作”系列活动的一部分,系列活动由中非合作论坛中方后续行动委员会秘书处、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共同主办。

图为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蔺惠芳。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副主任蔺惠芳分享了“中非农业合作的历程、重点与展望”。中非农业合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为非洲提供的国家示范农场,到了21世纪,中非农业合作的内涵不断深化,形式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包括中非农业贸易、中非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示范园区、农业专家援助等,中非农业贸易也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同时,她分享了中非农业合作中的最佳实践,通过三边合作和多边合作方式与国际组织/国家如FAO或英国合作,以更好地为非洲国家提供全球农业产品,促进非洲国家农业发展和相互合作。最后,她指出中非农业合作需要将援助、投资、贸易、技术合作和基础设施统筹发展,产生协调效应,进一步加强中非合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粮食安全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共享未来的中非共同体。

图为加纳共和国驻华大使温弗雷德·哈蒙德。

加纳共和国驻华大使温弗雷德·哈蒙德就“非洲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分享。他强调了非洲粮食安全的复杂性,并从整体性的视角关注非洲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始终是非洲国家的优先事项,但非洲国家在各个方面的差异性,如农业系统、治理规模、政策法规等。他指出,粮食系统是实现粮食安全的可行路径,中非农业合作需要采取整体性的视角,除了技术,还包括生产、加工、分配等议题,这其中也涉及气候、土壤、环境以及市场准入的问题,以系统的观点来分析中非农业合作有利于看清合作中存在的阻碍和前进的方向。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

中国农业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针对“中国能够为非洲粮食安全提供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提出了他的看法。他首先强调了农业发展对非洲的减贫和工业化的基本作用。以东非地区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实践经验为例,他指出非洲国家在现阶段仍需要发展农业,而农业增长的方式需要由种植面积的增长转变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通过在项目地点采取适宜的农业种植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的产量,促进农业发展。他认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将有利于资本积累,通过农业盈余提高资本存量,资本存量的提高有利于实现非洲地区的工业化,并促进非洲地区的总体发展。

图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柯邱鸣。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事务个人特使、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柯邱鸣针对“国际机构如何与中国进行合作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进行讨论。他强调了红十字组织在复杂国际背景下的独特性和参与国际农业合作的可行性。全球危机如气候、新冠肺炎疫情等一度中断了供应链,冲击了全球粮食系统和国际农业合作。他认为关键时期需要采取长期视角回应这些危机,减少风险并加强农业系统弹性和韧性,他强调红十字委员会始终关注“恢复和保护粮食生产”,并以“粮食分配、保护牲畜、高质量种子认证并发放”作为红十字会在实现粮食安全目标方面的重点工作。最后,他认为红十字会作为秉持中立原则的组织,在国际合作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有利于进入形式复杂的地区开展农业项目,这也为红十字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布基纳法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汗青。

中地海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布基纳法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汗青针对“在非中国企业如何助力非洲农业发展以及遇到的挑战,而非方又应给予哪些支持”进行讨论。他分享了企业在非洲地区开展的农业项目实践经验,如小米种植项目和机器销售,并指出“因地制宜”在非洲地区的重要性,在理论中可行的农业种植方式需要考虑到非洲地区种植方式的差异性并适当调整,同时农业机械的推广要根据当地农民的能力进行推广,小型农业机械的“实惠、易操作性”得到了非洲农民的青睐,而大型农业机械的复杂操作和高成本使其在非洲地区销量较低。他认为,询问当地农民意见,吸取本土经验,发现非洲农业的真实需求是中非农业合作的关键。

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教授主持。

活动结束后,嘉宾还一起参加了“中非丰收之夜”活动,观看了“中非农业合作十年”成就图片展,中国农业大学的“小技术大丰收”项目也被收录到成就展中。(罗浥萌、林海森、赵天阳)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