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要闻

四川石棉:让乡村振兴之路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

时间:2022-08-23 10:47:54 丨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杨霄霄

四川石棉,地处雅安、凉山、甘孜接壤地带,素有“藏彝走廊、阳光石棉”的美誉。在这片土地之上,生活着彝、藏等23个少数民族共3.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近三成。

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碰撞,自然会给当地的民族团结工作带来不小挑战,但石棉县却交出了一份优秀的成绩单:2022年上半年,全县共调解矛盾纠纷1686件,调解成功1673件,调解成功率达99.23%,不仅实现民族地区调解组织全覆盖,还让一朵朵民族团结之花盛放于此。

让人民群众遇到纠纷不仅能“有地方说理”,还能说得通、说得好,显然这个“调解组织”很不简单。对此,石棉县民宗局副局长荣华表示:“石棉县定期开展涉民族因素矛盾纠纷排查,通过建立健全“路吉达克”“德古”等调解机制,把涉民族因素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同时,这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社会氛围,也为石棉县的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鲜活动力,当地的现代农业、文旅发展、文化传承,在各族同胞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中,呈现出强劲的内生驱动力。

  

图为石棉县鸟瞰风貌。

模式创新 调解各民族内部纠纷

“‘路吉达克’让矛盾不出村不出乡,很受老百姓欢迎。”这是石棉县蟹螺藏族乡党委副书记吴迎霞对“路吉达克”调解模式工作亮点的总结。她说,“群众有了矛盾,我们通过路吉达克管理办法,让矛盾不出村、不出乡,调解成功率基本可达百分之百。”

胡永清是蟹螺藏族乡的一位“路吉达克”调解员,通晓尔苏藏语、木雅藏语、彝语、汉语“四种语言”的他,既是江坝村支委委员、民兵连长,又是尔苏藏族头人。能力、身份、职责让胡永清从20多岁就选择了致力于民间调解工作,并一干就是30余年,累计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达1000余件,为藏、彝、汉各民族大团结架起了深厚的友谊桥梁。

如今,伴随着“路吉达克”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的成立,小名“宝喜”的胡永清,也有了自己的“宝喜”四语调解室。

而在这个服务中心里,一共有9名队员,职能涵盖便民服务窗口,网格治理中心、综治中心、“路吉达克”调解中心、“三官一律”服务室、“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室、“藏绣”女子志愿服务室、民族团结教育进步室等。

可以说,蟹螺藏族乡走出了一条用“服务型”治理取代“管控式”治理的道路,实现了“党群不离心、民族不分家、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

据悉,自2019年以来,“路吉达克”调解团队为蟹螺藏族乡群众,累计有效化解涉及邻里纠纷、婚姻家庭、侵权纠纷、权属纠纷等方面矛盾纠纷9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5%。

与“路吉达克”调解模式相类似,在栗子坪彝族乡还有一个占地150平米的“德古”调解室。这里拥有8名双语“德古”调解员,不仅为群众调解矛盾、排隐除患,也发挥着示范作用,承担着监督责任,对落实彝区婚嫁聘礼标准、规范社会秩序、传播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友善,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藏语中,“路吉达克”意为说理评理的地方;“德古”,则是指通晓彝族传统习惯、能言善辩、办事公道,被大家信任和尊敬的人。据悉,伴随着石棉县对“路吉达克”调解工作法、“德古”调解模式等不断推动,它们已经逐渐成为了当地化解矛盾的重要平台。

  

图为王岗坪彝族藏族乡挖角集镇。

共商共治 促进多民族融合奋进

在石棉县大渡河畔,这儿是曾经的挖角彝族藏族乡(已撤销),现在的王岗坪彝族藏族乡所在地,远眺观之可以看到一栋栋藏乡风貌民居,在湛蓝的天空下,映衬着青山绿水,令人赏心悦目。

“挖角乡是一个多民族杂居乡,有藏、彝、苗、羌少数民族,全乡6500人,少数民族就有2900人。”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副书记袁平杰说,挖角村作为雅安市灾后重建新村聚居点,经过重建后,当地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而这些改变都源自于乡上出台的《挖角集镇管理办法》。

袁平杰告诉我们,“乡上以村小组为单位,为全乡15个村落,每一个村设置一个村落理事会。理事会选取3至5名村民为成员,共商共治共同管理好各自的村落。乡上则会在每个季度从遵纪守法、人居环境、移风易俗、邻里和睦、勤俭致富等五个方面,对村落理事会进行考核、评选星级。”

同时,各个村还会打造村集体超市,理事会成员凭借考核星级,购物可以享受折扣,从而促进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达到让老百姓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实现群众自治的目标。

除了村规民约建设,王岗坪彝族藏族乡又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为契机,大力整治提升挖角集镇旅游环境,引导群众发展餐饮、民宿、茶楼等第三产业,依靠景区实现“从吸引人到留住人的转变”,做到民族团结一家亲。

多民族融合,除了要做好人的管理与自治,民族文化交融则是另一个需要重点考量的事情。

在石棉县境内,既有神秘古朴的尔苏、木雅藏族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彝族文化,可谓“处处有风景、乡乡有特色”。目前,石棉县已将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纳入规划和建设,为加大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传承,成立了“木雅·尔苏藏族文化研究中心”和“彝文化研究会”。

除此之外,石棉县还积极引导区域内少数民族开展民族节庆文化活动,积极挖掘、整理和开发彝族“火把节”,藏族“环山鸡节”、“晒佛节”等独具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将“尔苏萨巴文献”珍贵档案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据悉,这些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助推着石棉县打造全域旅游,而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

产业发展 助力藏彝同胞致富增收

在石棉县,黄果柑、核桃、枇杷等农作物种植,一直是少数民族同胞主要收入来源。

近年来,石棉县聚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通过不断推进县域特色产业提质升级,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亦得以成绩斐然。

比如,石棉县王岗坪彝族藏族乡,就已发展优质黄果柑3200亩、枇杷1500亩、核桃2100亩、花椒1600亩、中药材900亩,示范带动效益良好。

  

图为黄果柑挂满枝头。

“我们乡集中连片发展了650亩现代农业园区,当地农户可以到这里务工,一天能有100元到150元的经济收入。”石棉县王岗坪乡副书记袁平杰说,园区从2022年起由村集体代管,主要是复合种植,其中玉米产量今年预计能达到260吨,油菜预计能达到100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

同时,袁平杰还介绍说在农作物种植以外,当地也搞起了农产品深加工,“全县只有两个加工酒厂,有一个就在我们这里,主要就是将黄果柑酿造成果酒。”

杨光临,就是这家酒厂的总经理,凭借多年积累的酿酒技术和经验,他创办石棉县后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一位反哺家乡建设、带领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领头人。

“我们希望通过科技来改变工艺流程减少人工成本,同时打造有机示范园,提升产品品质,做强深加工产品,持续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杨光临诚恳地说道,“现在,只要一到酿酒时节,附近的老百姓就会来我们这里务工。就拿给黄果柑去皮这一项来说,大多数人一天能挣到两三百块钱。”

而在杨光临的眼中,围绕黄果柑还能做许多事,一条长长的黄果柑产业链,不仅意味着产业发展可以带来切实红利,更能够让各族同胞感受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巨大动力,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据袁平杰介绍,除了发展产业推动民族团结,王岗坪彝族藏族乡又依托境内的王岗坪景区,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推动商业建设与服务业发展,不仅带动当地老百姓就近就业,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也进一步推进了“产村一体”格局,将乡里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温馨家园,让藏彝同胞肩并肩共享幸福、美好的生活。(文/ 梁梦莎 吴晨熹 图/周万龙)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