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要闻

相约回村种田的“90后铁三角”

时间:2022-08-09 10:07:13 丨 来源:福建日报 丨 作者:邱洪福 黄文静 丨 责任编辑:杨霄霄

宁到城里找活,不愿留村种地,这是当下农村青壮年的普遍心态,可在光泽县华桥乡增坊村,有三位“90后”却返乡种田,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还取得了盈利。

光泽县众心家庭农场理事长傅俊兴、对外联络员傅良君、农机维修师邓永财,他们三人是个牢固的“铁三角”组合。笔者近日在增坊村见到他们时,他们正在工地上与建筑工人一起,顶着高温新建烘干厂。傅俊兴说,今年农场新垦复抛荒地450亩、流转村民农田500多亩,目前已种植常规稻和优质稻1314亩。“有了烘干厂,粮食储藏方便,我们就不用担心收购商压价了。”

在增坊村,提起傅俊兴三人,村民们都会说他们是村里的能人。三人头脑灵活,各自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傅俊兴在光泽县城有一家装潢店,长年承接家装业务;傅良君搞过养殖,卖过建材,也在县城经营着两家店;邓永财在江西资溪县城开了一家农机销售店,既卖农机又提供维修服务。三人虽然都年轻,但出道早,生意都做得不错。

2020年正月,傅俊兴与傅良君聊天,说起家乡那么多田地抛荒,觉得很可惜,两人便产生了返乡种地的念头。另外五个朋友得知他们的想法后,要求一起干。

“2020年,我们七人共同出资60万元,怀着‘七剑下天山’的豪情回到增坊村,注册‘众心家庭农场’,当年就垦复荒地300亩。”傅良君说,虽然七人豪情满怀,但对困难预估不足。流转的300亩抛荒地全部是山垄田,荒田里的灌木长得比人还高,垦复一亩荒地的成本就需1400元左右,再加上大家种田经验不足,别人家的禾苗已返青了,他们还在插秧。

“秋季稻子将熟时,野猪又跑来糟蹋,我们白天要下地忙活,晚上还要轮流到田边赶野猪。辛苦忙了一年,可年底一结账,不但没赚钱,还亏了28万元。”傅俊兴说。

2021年,另四人灰心退股,但傅俊兴、傅良君、邓永财三人却铁了心要继续坚持。他们对各自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分工,傅俊兴负责农业生产;傅良君社交面广,负责采买及销售;邓永财有技术,负责农机操作及维修。职责明确后,农场各项工作严格按农时推进。

为了提高机械化程度,三人增加投资13万元,购买了2台耕地机、1台插秧机、1台用于喷洒农药的无人机,除自用以外,还向附近村民提供农机服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农场卖粮加农机服务盈利10多万元。

为了拓宽创收渠道,今年,傅俊兴三人从村民处转租鱼塘100亩,除了养殖商品成鱼,也培育稻花鱼苗。“我们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光泽稻花鱼苗市场需求很大,以往鱼苗都是从顺昌、漳州等地调进,运输途中鱼苗死亡率很高,而增坊地处大山深处,水质良好,非常适合培育稻花鱼苗。”邓永财说,农场已与多家稻鱼共生基地签订供苗合同,预计年销售额近20万元。

“傅俊兴三人回村种地,不但垦复大量的抛荒地,还带动了当地不少留守村民增收,去年仅劳务工资就支付了20多万元。”光泽县下派增坊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廖国华说。

上坊村民小组的傅官焱今年72岁,三个孩子都在外地发展,平常就他与妻子在家。傅俊兴让傅官焱夫妻俩到养鱼基地看守鱼塘,包吃住,每年支付工资5.6万元。“我每天就定时往鱼塘里投放饲料,然后察看鱼塘的增氧设备是否正常,如有电路跳闸,就通知他们来修,工作很轻松。这么大年纪一年还能赚到5万多元,我非常感谢这三个孩子。”傅官焱说。

虽然回乡种地很辛苦,但看到抛荒地变成良田,傅俊兴三人都很欣慰。他们说:“现在种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同时政府从抛荒地垦复、规模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社会服务等方面给予叠加补助,根据不同情况,每亩能获得几十至几百元的补助资金,县、乡农技员还定期到现场指导。有了这些优惠政策,我们觉得回村种地前景越来越好。”

“乡村振兴,离不开广大有知识、有情怀、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动参与和倾情奉献。”华桥乡党委书记黄水旺说,“傅俊兴三人返乡不到3年就垦荒750亩,效益非常明显,党委、政府也将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与帮助,以吸引更多青年返乡创业兴业。”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