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要闻

“能人”返乡之后的新渴求

时间:2022-04-01 09:01:39 丨 来源:工人日报 丨 作者:陈华 唐姝 丨 责任编辑:孔令瑶

【聚焦:如何破解乡村人才之“渴”?①】

老板身兼数职,乡长义务推销

“能人”返乡之后的新渴求

期待更多“新能人”加入“老能人”的队伍

开栏的话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6月,《乡村振兴促进法》施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在乡村振兴五方面内容中,包括了人才振兴。那么在人才振兴中,农民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面临着哪些机遇?各地该如何吸引务工者中的人才回到乡村贡献自己的才智?

为此,《工人日报》各路记者深入多个省市的乡村,发现各地为了吸引人才回流,推出了大量举措,以破解发展中面临的人才之“渴”问题。

本周起,《农民工周刊》以“聚焦:如何破解乡村人才之‘渴’”为题,关注如何吸引并留住返乡创业的“能人”、怎样完善高技能培训、如何培养农村电商本土化人才、怎样破解农民评职称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对乡村人才培养中取得的成功经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等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各地相关工作提供启发借鉴。

阅读提示

安徽淮南寿县张李乡实行“归巢投资计划”,吸引了时磊等“能人”返乡创业,但其创办的企业因招不到销售等高端人才,乡长当起义务推销员 ;返乡老板则身兼文职、设备管理等数职。张李乡正着手推进产业链建设,通过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来解决高端人才不足问题。

3月31日,300箱饺欢天水饺进入安徽合肥10家超市销售。这都得益于一个月前,时磊跟着乡长陈多田一路风尘仆仆从淮南寿县张李乡赶到省城,由乡长当推销员把手工水饺卖到了合肥的超市里来。

45岁的时磊是从张李乡走出去如今又“凤还巢”回来创业的,今年是他从江苏苏州返乡的第三个年头。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扩大销路成为必然,但在当地招不来合适的销售人才,是让时磊十分头疼的难题。

无奈之下,陈多田当起了时磊公司的义务推销员。其实,这已经不是陈多田第一次帮企业卖水饺。毕竟,作为省级就业扶贫基地,企业每天多销售几箱水饺,就会让张李乡的村民多一个就业岗位。

想尽办法把“能人”请回乡

“饺欢天大舞台,有空您就来。”位于张李乡油坊村的饺欢天生产车间门口的这两行字既像鼓励工人干劲的标语,又像是企业的招聘广告。

村民李德荣正在忙不迭地包手工饺子。一盘饺子1.65元,已是熟手的她几秒钟就能包一个,每天收入100多元不费劲。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又能在家门口就业,李德荣十分满足。

位于大别山北麓的张李乡地处寿县最西南方,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始前,全乡贫困发生率20.1%。

2018年,为了开展产业扶贫,张李乡制定了“归巢投资计划”,鼓励本地人返乡创业。

据陈多田介绍,为此当地政府专门将在外地创业的本土企业家摸排了一遍。“在张李乡,这样的‘能人’有很多,仅油坊村就有126位。”

时磊就是在这个时候被请回来的“能人”。

10多年前,时磊和妻子离开油坊村南下苏州打拼,创办了一家专门从事手工水饺生产、销售、品牌代理的食品企业,年销售额达1.2亿元。2019年,在陈多田“几顾茅庐”的邀请下,本就惦记家乡父老的时磊动心了,回家办厂,反哺家乡。

建成后的安徽饺欢天食品有限公司不仅给当地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受益贫困人口230余人,还带动周边乡镇蔬菜、肉等农副产品就近转化,推动了本地农业产业链。

85后外出创业青年段厚龙也从浙江回到老家张李乡,创办了寿县爱社羽绒有限公司。公司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将当地鹅毛粗加工产业转为新型鹅绒加工企业,每年上缴税收近300万元。

“有人,才有希望。”陈多田觉得,破解乡村振兴的人才瓶颈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已经请回来的有6位,正在洽谈的有10位,他们有经验、有能力,也有情怀,有意愿为家乡发展做贡献。”

“请回来”还得“留得住”

返乡之前,时磊并不是没有担心。

对家里的营商环境会不会“水土不服”?政府部门的服务能不能跟得上?原材料、用工问题怎么解决?……回来后,时磊发现,张李乡已与从前大不同。

利用村集体存量建设用地,由扶贫项目资金投入220万元,新建了2000平方米钢构扶贫车间厂房,为时磊减少了投资建厂的成本与风险。水饺加工,蔬菜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之一,而该乡利用700余万元扶贫资金扶持起的1000多亩蔬菜大棚基地,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上午需要的韭菜,下午就能送来,生产基地直供,能够保证食材的新鲜,增加口感。”时磊说。

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时磊还担心招不到工人。“乡政府、人社部门帮了很大忙,召集全乡11个村的留守妇女来企业工作,村里的大喇叭连续宣传了一个星期的招聘信息。”

刚开始只来了十几个人,大部分人都还持观望态度。时磊意识到,原有的企业规章制度在张李乡需要“本土化”。“为了不耽误员工照顾家庭,我们提供全日制、小时工、计件工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

由于待遇优厚,工作环境较好,村民们口口相传,招工已不成问题,还吸引了不少附近乡镇的人前来就业。

看似一切顺风顺水,但是发展的问题还是难以避免,尤其是人才问题。

春节前夕,由于进场费过高,“饺欢天”水饺未能进入到寿县新城区一家超市销售。陈多田得知后,主动和超市负责人沟通。虽然水饺最终进入超市卖场销售,但对高端销售人才的渴求成为摆在时磊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我们的销售团队目前都在苏州,但是想要打开张李乡及周边市场的销路,还得组建一支本地的销售队伍。”时磊告诉记者,村里不缺一线工人,但诸如财务、人力、销售等有经验和技术性要求的岗位,符合条件的人比较少。

“我们在招聘网站发布销售职位的信息,一听公司的位置在油坊村,人家就不愿意来了。”时磊表示,即使开出每月上万元的高薪,也很难从外面招到人来。目前,时磊自己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培养了3名销售人员,但还远不能满足销售需求。

关键还是要解决“人”的问题

管理、财务、行政……同样,因为招不到合适的文职人员,段厚龙只得一人身兼数职。为了打造自己的鹅绒成品品牌,最近,他把留学回来的弟弟招到了自己的企业,让他去跑市场。

由于缺技术员,段厚龙甚至还兼任公司的设备管理员。“出故障了,我得自己修。”段厚龙苦笑。

“人是张李乡最宝贵的资源,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人也不可能回来。”陈多田觉得,与其用情怀留人,不如用待遇留人,用产业留人,同时完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成为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

时磊也觉得,由于当地交通不便、物流不发达,企业只得自己配置冷链车将产品送往各地销售,不仅增加了运输成本,也带来了运输风险。“如果能解决产业链的问题,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那么物流、供应链等问题也会相应解决。”

近来,张李乡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眼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在大力招食品、羽绒、木业、服装等加工业企业的同时,也大力招旅游业、服务业、康养业等产业。

每天,陈多田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为发展这些产业“招才引智”,他想号召更多张李人回家乡、建家乡。不过他也明白,真正要振兴乡村,需要做的还很多……(记者 陈华 唐姝)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