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要闻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 土里生金:从秦岭深处到黄河岸边的观察

时间:2021-12-08 09:31:19 丨 来源:新华网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杨霄霄

新华社西安12月7日电题:乡村振兴 土里生金:从秦岭深处到黄河岸边的观察

新华社记者陈晨、张斌、吴鸿波

房前屋后普普通通的豆角,加工后畅销各地,成为致富的“金豆豆”;一根根不起眼的萝卜,不但让乡亲们赚到了实惠,还在网上“闯”出了名气……

隆冬时节,本该是三秦大地萧瑟之时。然而,从秦岭深处到黄河岸边,记者看到的却是产业兴盛、家家兴旺的景象,在农产品加工车间、设施大棚内,到处洋溢着蓬勃生机。老乡们感叹道:乡村振兴,真能土里生金!

屋外滴水成冰。陕西省洛南县的陕西德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里,53岁的脱贫户杜俊叶和十多位工友一道,正在分拣烘干后的豆角。很快,这些干菜将搭乘汽车、火车走出大山,销往山东青岛等地。投产5年来,从事蔬菜脱水加工的德盛公司,已带动洛南县11个镇办的7300多户群众参与种植豆角、大葱、黄花菜。


当地农户在德盛公司的生产车间分拣豆角。新华社记者 张斌 摄

“过去,豆角眼看就要熟了,却常常没人收,可把我们愁坏了!”杜俊叶说。现在,她家的两亩豆角一收获就卖给德盛公司做深加工,自己则应聘到这里打工。苦尽甘来,她愁没了、笑多了:“我每月赚2000多元,丈夫在外地一年能挣个三四万元,现在儿子也工作了,日子是越来越好嘞!”

得益于以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不少群众已经尝到了“土里生金”的甜头。洛南县乡村振兴局督查专员王亚斌说,近年来,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落实产业奖补政策,洛南的辣椒、食用菌、油葵、黄花菜、天麻等特色产业日趋壮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愈发厚实。

无独有偶,近200公里之外的黄河岸边,一根根不起眼的萝卜,正创造出一个十亿元规模的产业。

清洗、分选、打包、装车……陕西省大荔县官池镇石槽村的综合服务交易中心里热火朝天,工人们正在一条条流水线前紧张忙碌。


大荔县官池镇石槽村,工人们正在清洗和分拣萝卜。新华社记者 吴鸿波 摄

李彩霞虽已62岁,打包萝卜的动作十分麻利。今年,她家的50亩萝卜喜获丰收,收入20多万元。地里的活儿刚忙完,她又来村里的厂子打工。从最初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如今机械化耕作、滴灌设施进田,李彩霞说,有时浇完地,脚上都不沾泥。种了十多年萝卜的她笑言,自己终于当上了“新时代的新农民”。

新农民也正在经历着越来越多的新奇事。清洗车间不远处的一间板房里,几位年轻姑娘正对着屏幕频频敲击键盘,社交软件的提醒音此起彼伏。

“我们村每天线上交易3000单,一年售出2000万斤萝卜!”石槽村党支部书记秦中良语气中难掩自豪。在当地政府支持下,石槽村近年来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冷藏库,可存储萝卜600万斤,还建有清洗车间、分选车间,吸引了170多位村民来此就业。

如今,官池镇已有萝卜相关存储加工企业100多个,年产值超18亿元,成为陕西赫赫有名的萝卜种植和集散基地。许多当地人还带着种子,到外地流转土地种植萝卜。


当地农户将清洗好的萝卜打包。新华社记者 吴鸿波 摄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今年汛期,陕西遭遇多轮强降雨袭击,洛南、大荔受灾都非常严重。灾害过后,这些地方一方面强化动态监测,坚决防止因灾返贫,另一方面继续牢牢扭住产业这个“牛鼻子”不放,抓紧恢复生产。

“无论到了啥时候,产业都不能松劲,这样才能经受住考验。”在大荔县埝桥镇南高迁村,村支书杜宝峰深有感触地说。从早年间种西瓜,到后来种葡萄,又主动进行多次品种更迭,南高迁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65万元,村集体积累超过18万元。站在村口眺望,温室大棚一眼望不到头。

“秘诀就在于始终坚持市场化思维,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杜宝峰说,思维不断更新才能把握好市场需求,也才能让农产品越卖越好,乡村振兴的步伐越来越坚定。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