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济南市莱芜区的深山里,一座座旧宅老院被激活重生,蝶变为精品民宿,成了城市游客的“香饽饽”,上演着“变废为宝”的乡村振兴故事。依托有情怀的民宿,重构乡村休闲旅游体系,莱芜区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互联网+民宿”新模式。
废弃农家院变身网红民宿
古井、辘轳、石碾、柿树、石板路……落地窗外,远山如黛,近水含烟。雪野湖西侧的大周山深处散落的废弃农家小院,经过设计改建,已经成了独具特色的民宿集聚区:雪野山居。通过各大网络直播平台,这个偏僻的山村成了新晋“网红”。村民姜明玲每天来这里上班,打扫客房,接待来自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的客人,国庆节时几乎天天爆满。自从家门口开了民宿,她就不再出去打工了。丈夫王会军和邻居也在民宿做绿化维护等工作。
民宿产业改变了这个穷山沟。莱芜区当地大型民营企业泰山钢铁集团早年与罗圈村“结对子”村企共建,截至目前,投入8000多万元,建设了54套安置房,集中安置村民,将废弃的破房子改造为高端民宿;新修了20多公里山路以及塘坝、蓄水池,实施绿化,铺设管网,新增灌溉面积300多亩;流转200多亩土地发展高标准种养业。像王会军这样的村民能有两份收入:干活领工资,土地收租金。游客的到来为老百姓的柴鸡、鸡蛋、板栗、谷子、生姜等农副产品增加了销路。
“念好‘民宿经’,生态、村民、企业三方共赢。”据泰钢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二期15套度假民宿将于明年5月建成投用,同时延长民宿产业链,发展大棚采摘、研学课堂、婚庆礼堂等配套设施,依托雪野湖打造成一流的度假村。
在罗圈村西北方向20多公里的雪野街道王老村,山连山、水连水,高端民宿也初具规模。八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省级贫困村,如今几乎家家住进独立带院的楼房,成为全国文明村、省级美丽村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村。
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华说:“前些年,依靠政策红利,我们发展旅游脱贫摘帽。去年,我们把一批老宅子改建成了高端民宿,但村里缺人才,不会运营,不能用农家乐的老路子发展新产业。”于是请来“外援”,鲁商乡村发展集团的专业团队接手后,统一打造为“故乡的云”精品民宿,国庆节期间“一房难求”。计划以此为起点,建设雪野乡村度假区,覆盖周边九个村,打造以田园文旅、康养度假为主的齐鲁样板新标杆。
找到乡村振兴“金钥匙”
莱芜区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民宿业是拓展农业功能、发掘乡村价值、改善乡村环境、聚集资源要素、创新业态类型的新产业,横跨一、二、三产、兼容生产生活生态、融通工农城乡,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同时,也是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保护的重要路径,建设“文化济南”、打造“生态莱芜”的关键抓手。
今年1-10月,莱芜区15家通过联审的挂牌民宿共计接待游客15.6万人次,综合收入1.05亿元,旺季平均床位出租率超过70%。打造出雪野山居、故乡的云等特色精品民宿,雪野街道成为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创建单位。在济南市今年“泉城人家”民宿评选中,有8家民宿110间客房入选。其中,四星级民宿客房37间,数量位列全市第一。获“泉城人家”民宿扶持奖励资金543.5万元,居全市首位。
为扶持培育民宿业的发展,莱芜区积极出台规范文件,已为15家民宿办理了联审,确保民宿证照办理有据可依,全面破解了民宿证照办理难题,改变了“开业无依据、经营即违法”的局面。
在民宿业发展过程中,莱芜区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山水、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遗存等资源,通过实施“活化利用”工程,修缮改造乡村闲置小院,实现复活利用。围绕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节日节庆等内容,将民宿业与旅游景区、山水风情、节会经济等传统产品深度融合,将景区、景点、民宿连点成线、穿珠成链。以民宿为中心拓展吃、住、行、游、购、娱等诸多环节,形成“民宿+”乡村旅游模式。
精致而有特色是民宿经营的关键。莱芜区将民宿产业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突出自然、文化、村野特色,既实现与村庄的整体协调,又彰显生态莱芜、历史文化等个性特色,摸索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提升民宿品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民宿业发展迎合了市场需求,有效激发了消费活力,莱芜区的民宿业和乡村游逆势发展。
莱芜区雪野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冯延静表示,生态美、旅游美,则乡村美。民宿业带动周边区域旅游厕所、旅游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美化了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民宿业和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促进了餐饮、娱乐、节庆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和致富渠道,很多农民直接从一产转向三产,纷纷走上致富之路,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民宿业的发展成为村民增收致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