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首场对话由CIDGA联合《文化纵横》杂志社、《开放时代》杂志社和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CIDRN)共同举办,旨在厘清过去一年在国家、区域和全球等不同层面涌现出的新型发展实践与叙事,为理解萌发中的世界图景提供思维的新框架和新视角。
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秦亚青指出,全球公共品供给的领导者不一定是强国,而是包括国际组织、地区、国家、非政府组织、个人等的多行动者。当前世界处于秩序转型的十字路口,要积极构建包容性的多边主义,保证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李小云提出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全球公共品”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成长从社会文化角度讲,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有效结合后的“新世界主义”,在其指导下的公共品供给,具有去改造化、去条件化和去西方主导化三个特点。
北京大学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査道炯教授从中微观层面分享了自2007年关注印尼出现禽流感十多年来的观察与思考。査道炯提出,需要在多个层面磨合不同国家、企业、社会之间的利益,才能确定对公众真正有益的机制和理念。从中国疫苗产业发展的角度看,如何建立起卫生专家机制、网络与共同体,在全球建立更加广泛的国家研发和生产企业合作网络非常重要。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会长陈烨从实践的角度探讨了治理的新范式。陈烨认为,实践就是亲身观察、亲身体验、亲身塑造,实现从了解到理解、再到破解的过程。新范式要注重学科交叉,解决现实问题需要多学科交叉融汇,怎样寻求合作伙伴、获取信任以及在怎样的基础上做出好的研究与实践,都是非常重要的实践问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世平教授分享了他新近出版的《经济发展制度基础》一书。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巫永平教授谈到,全球分工体系是人类基础性的公共品,其之所以具有基础性作用,是因为经济发展离不开它。《开放时代》特约主编吴重庆以“学术新范式:从学科性学术到问题性学术”为题作了发言。(郦莉 黄慧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