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振兴在线 >  本网独家

【中国农业大学与南南合作】为全球粮农和减贫治理贡献力量

时间:2021-09-13 15:56:31 丨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叶开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从议程设置到智库报告发布,从平行经验分享理论探索到海外多种模式实践,从全球学院机制建设到典型项目推进,从联合研究到教学合作,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中国农大”)近年来在新型南南合作、“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与减贫经验国际分享方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中国农大的国际发展和南南合作研究与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成立的中德综合农业发展中心,从设立国内首个发展学院,到设立国内首个发展研究教学项目,迄今已有30多年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其南南合作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其中,基于坦桑尼亚实地调研的前沿研究、人才培养和发展合作实践成果显著,为中国参与全球粮农和减贫治理贡献了重要力量。


积极参与全球南南合作议程设置,提升国际话语权


二战后的全球治理与发展架构中,80%左右的国际规则、发展知识与治理人才由北方国家掌握。多年来,中国农大的教学与科研团队积极参与国际多边发展合作组织规划的政策咨询,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南南合作议程设置。基于多年与非洲国家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的基础,从搭建全球联系到重点国家布局,从制度建设到海外实地探索,从微观教研试验到引领全国农科院校抱团“走出去”,中国农大基于学科优势及在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在推动新型南南合作领域实现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全面布局。


近年来,中国农大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多边组织加强机制性联系,通过良好的合作形成高校参与国际发展和南南合作,尤其是农业和减贫领域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模式。


2018年,中国农大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布了《助力国际发展合作:南南合作评估框架的新探索》智库报告,总结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倡导和实践的新型南南合作要素,为未来南南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标准参考,提高了中国在南南合作领域的话语权。


2019年,中国农大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举办的第二届联合国南南合作高级别会议“南南农业合作:分享经验 构建全球伙伴关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边会上发布了《中国对南南合作的贡献》专题报告,深度参与了有关农业农村发展和减贫领域的经验分享和政策对话,为大会成果文件作出了重要贡献。2021年,作为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中国南南网成员单位,中国农大参加由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联合举办的“2021南南合作与服务贸易国际论坛”,就“如何消除南南合作中的数字鸿沟 增强经济创新性和包容性”与国内长期参与南南合作的嘉宾对话,并与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联合发布《南南合作在行动:十年深耕中坦农业与减贫合作》专刊,该报告将纳入全球知识分享与伙伴关系搭建一站式平台——联合国南南大星空,成为全球公共产品。


围绕国际发展合作需求发布智库成果,贡献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际发展合作的需要,中国农大通过发布系列智库报告,或为国家级政策报告提供技术支持,积极为中国参与全球发展治理建设贡献专业力量。


2017年,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国农大设立了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随后又成立了“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科教联盟,通过机制平台整合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力量,为推动全球农业和国际发展共同体而努力。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前夕,中国农大发布了《非洲农业发展潜力及中非农业合作建议》,基于数据总结非洲农业发展潜力与挑战,为中非合作提供专业支持。随后,在联合国总部发布南南合作评估框架的英文报告,弥补了南南合作知识创新中的一项空白,为理解和实践南南合作提供了新的工具,于当年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年度优秀成果。2019年-2020年,由中国农大提供技术支持的两份《亚洲减贫报告》在博鳌亚洲论坛发布,该报告对亚洲地区的贫困状况进行总结和梳理,总结出了亚洲国家的四种主要减贫模式,为未来该区域国别国际发展合作提供技术支持。2020年,在联合国75周年高级别会议上,外交部和国务院扶贫办发布了《消除绝对的贫困:中国的实践》报告,中国农大为报告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专业报告基于数据,用翔实的统计数字和案例面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对于南南合作的贡献,也面向国内公众展示全球南南合作对于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


南南合作在行动:小技术大丰收,十余载深耕中坦农业与减贫合作


近十年,通过“小技术 大丰收”农业发展和减贫经验示范项目,中国农大与非洲合作伙伴分享中国农业技术与公共管理经验,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在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该项目由中国农业大学和坦桑尼亚苏克因农业大学联合执行,向莫罗戈罗省全省10村平行分享劳动密集型适用技术和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公共管理经验,将村级减贫模式拓展至千户万亩,在没有增加外部资本投入的情况下,推动当地玉米平均增收2—3倍,获得国际国内多个奖项。

 

李小云教授(右)在坦桑尼亚指导玉米种植(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总结此项目经验的《小技术,大丰收》视频被纳入全球南南合作40周年成果展,并进行全球首次发布。2019年,该项目入选“2019年中国与联合国南南合作40年项目成果展”,荣获首届“全球减贫案例有奖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奖。2020年,该项目再次入选联合国75周年南南与三方合作优秀案例。同时,联合国南南合作办公室官方网站制作了专题页面推广视频,使农大在坦实践得到全球关注。2021年,该项目入选中宣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合办的“伟大壮举——中国脱贫攻坚成就展”之“国际贡献”版块。2020年,该项目入选联合国成立75周年“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南南与三方合作最佳实践案例集(第三卷)”,已纳入联合国南南大星空。


推动南南合作及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提升全球胜任力


中国农大结合一流学科建设,以全球农业和减贫为特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内容,探索为我国参与全球粮农治理和减贫治理提供有力国际组织人才支撑的路径。2008年,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支持下,中国农大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留学生人才培养项目;2009年,出版了系统介绍对外援助的教材《国际发展援助概论》;2010-2012年,出版国内外首本系统比较中非农业发展与减贫的中英文专著,并设立“国际发展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班,之后又陆续增设了从本科到博士阶段的国际发展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成立,并开始向坦桑尼亚派出首批国际发展本科生海外实习;2014年,在坦桑尼亚挂牌创立海外教学科研海外综合实习基地,建立中坦联合研究中心,与当地大学和地方政府建立了全方位南南合作伙伴关系。


自2018年开始,中国农大陆续推出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出海深度学习”系列举措。2020年,中非农业“1+1”项目得以设立,联合邀请农学、畜牧学、工程学等9个涉农学科的21位教授组成跨学科团队,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发展知识指导与研讨。疫情期间,中国农大师生利用数字化手段,以“云上南南合作”继续合作。在中国驻坦桑大使馆支持下,莫罗戈罗省举办了“小技术 大丰收”农业推广员大赛。在坦留学生走进千户万亩实验田。

 

莫罗戈罗省官员为最佳农业推广员颁奖(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回应国家对全球治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中国农大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自设国际发展政策与治理方向,面向全国招收硕士和博士生,并在MPA下增设国际组织和社会组织管理方向,积极服务国家培养新型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大战略需求。目前,全球学院已入选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核心智库、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教育部对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农大与农业农村部联合开展三期农业外事培训项目,在国内外设有28个发展与减贫实践示范基地和全球治理实践课堂,有序推进新学科建设。


具有中国特色的南南合作理论探讨:贡献南方智慧


通过在实践中总结中国发展经验、探索南南合作的分享路径,中国农大不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还积极参与南南合作理论创新。研究团队在《世界发展《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学科顶尖期刊和高影响力期刊发文多篇,并出版《发展援助的未来》《新发展的示范》《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非发达国家的对外援助》《国际发展援助:援助有效性和全球发展框架》等开辟性成果,对“新世界主义”“新发展知识”“平行经验分享”“模糊边界”“科技理性漫游”等概念进行探讨。与国际发展合作同行合著的《南南合作与中国的对外援助》获2020年度施普林格·自然:中国新发展奖。


中国农大在海内外的发展实践,通过行动来探索“减贫的中国案例”,研究和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构建、全球善治何以实现的前沿理论议题。中国农大将科研、教学和实践成果纳入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过程,有助于达成创新发展知识、变革治理结构的共识,为消除南南合作鸿沟、增强国际发展合作新架构的南北包容性,贡献“硬技术、软力量”。

(作者:郦莉,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 )


 
 
网站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