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山谷依势而建,一座座白色的大棚成为山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6月,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小箐镇杉坝村的大棚内,成排的螺丝椒已进入长达近半年的采收季。
小箐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多年来当地农民根据市场需求,陆续加入种植蔬菜的行列。“农民采用传统方式露天种植,管理粗放,再加上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种菜的效益也就得不到保障。”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王小国说,“所以产业发展多年却一直没有得到壮大。”
2019年,该镇借助修文县建设贵阳市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的机会,引进贵阳农业农垦投资发展集团公司,在杉坝村、大兴村、小坝村、合兴村四个村流转土地,着手建设蔬菜保供基地修文园区,建成大棚蔬菜区1571亩,设施大棚199栋,棚内面积775.3亩,建成露地蔬菜种植区1263亩。
“我们发展设施蔬菜的目的一个是要保证贵阳市的蔬菜供应;另一个就是要采用标准化种植管护技术,及时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实现亩均效益的最大化。”项目负责人沈玄说,去年第一期大棚建成后,经过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已于冬季试种130多亩羊肚菌和600多亩西蓝花,并于今年3月陆续采收。
据介绍,大棚种植羊肚菌一亩采收350-400斤,今年平均亩产值可达1.6万元,西蓝花亩产约3000斤,平均亩产值有四五千元。
目前,700余亩大棚内主要种植了螺丝椒。“我们种植的螺丝椒是无限生长型品种,理论上只要有合适的环境,植株可一直保持生长,辣椒可一批批采收。”沈玄说,考虑季节、温度等因素,一茬辣椒种植后大概有近半年的采收期,今年预计亩产值可超过1.5万元。
“而且,为了持续实现土地增效,需要我们综合市场需求等多种因素,提前制定种植计划,探索种植新的品类品种。”
来自山东寿光的许长功专业负责大棚蔬菜种植管护技术,每天都要去几个棚里察看蔬菜生长情况。“贵州阴天多,空气湿度大,易发病虫害,所以种菜的难度也相对较大。”许长功说,自己的职责就是勤观察,做好预防工作,保证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集约式种菜在提高土地亩均效益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王小国介绍说,项目土地流转坚持了“三权分置、六红带动”利益联结机制,即土地所有权固定分红,每亩每年向村集体分红20元;承包权保底分红每年600元,每5年递增100元,直至1000元/亩封顶;经营权阶梯分红,从2020年起每亩每年不低于500元。这样,农民每亩土地每年流转收入在1100元以上。
另外,项目还有劳务分红、产业发展帮扶分红和反租倒包分红。劳务分红即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土地流转农户可在基地务工,就地就近解决就业。产业发展帮扶分红通过整合资金,可向村集体进行二次分红。反租倒包分红,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社和大户进行反租倒包,参与基地生产经营。
“流转土地后,去年第一年,园区向农民发放的劳务分红总额就达714.5万元。”王小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