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改革”撬动基层精治善治

发布时间:2021-06-07 09:25:31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向清凯、黄海波 王力中、俞思衍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基层精,微改革,善治,改革精神,治疗血小板

“微改革”撬动基层精治善治

浙江德清:打通改革“神经末梢”,让改革红利可感受能触摸

差不多有两年时间,一盒200毫克的艾曲泊帕乙醇胺片,压得黄伟喘不过气来。

这种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的进口小药片,是黄伟父亲每天必服的救命药。每月吃三盒,每盒售价6000元左右。

“尽管已经纳入医保,但原先我要去杭州才能配到,回来也报销不了。”这位中年人颇为感慨地说,如今在县医院就能拿药,每盒自付800元,负担轻多了。

改变源自浙江省德清县去年启动的数十项“微改革”,一批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了妥善解决。

德清常住人口仅65万,却是一个“改革大县”,先后承接了140多项国家、省级改革试点,各领域改革的主体框架已基本成型。面对治理现代化这一时代课题,德清以“停不下来”的改革精神,再次主动“出击”,创新推行一大批“微改革”项目。

“我们紧紧围绕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谋划实施一批落点准、收效快的制度性、机制性创新举措,打通改革最细微的神经末梢,进一步拉近了改革与群众的距离,让改革红利可感受、能触摸、有温度。”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表示,“同时,通过‘微改革’撬动微治理,助推基层更精治更善治,不断完善县域治理体系、提升县域治理能力。”

“微创手术”破除基层治理的痛点难点盲点

从开创产学研合作的“德清模式”,到率先推行“股票田”,从全国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到推行“标准地”全面改善营商环境……在这片改革热土上,德清许多做法开全国之先河,经验被复制推广。

140多张改革名片,让德清人引以为傲。但当国家、省市有关部门下来考核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满意度“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

如何让改革红利可感受、能触摸、有温度?德清敞开门广纳言,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渠道征集“微改革”意见建议230多条,建言献策的既有10岁小学生,也有70岁退休职工。开门搞改革,这项基于县域事权的体制机制创新,在不间断地征集、实施、反馈中形成“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导向,改革迅速得到了群众支持。

德清“微改革”第一轮33个项目已经完成,第二轮13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德清县改革办主任高芸介绍,“微改革”改的多是群众身边事,一是补齐民生短板,二是破解发展痛点,三是优化管理弱项。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丙宣曾多次到德清调研。他认为,德清“微改革”发挥精准对接基层群众的优势,通过实施一批“看似‘动小手术’、实则‘大有可为’”的改革项目,如同一个个“微创手术”,破除了基层治理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盲点问题,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

“微改革”办好群众迫切希望办好的实事

德清目前已经推出十多个民生改善类“微改革”项目。让黄伟如释重负的,正是其中的“保障群众特殊用药需求”。

德清通过线上线下征集建议发现,特殊病种人群配药难是反映较多的问题。经过调研,县医保局取消了对县里医院的均次用药考核这一“卡脖子”事项。此后,38种“买不到、报不了”的特殊病用药,陆续进入医院药房。

“目前特殊药的报销总额已超过840万元,惠及参保人员超2万人次。即便县里只有一个人需要,我们也会给他配。”德清县人民医院院长陆国强说。

来自江西上饶的蒋爱红,已经在德清县阜溪街道生活了8年。前些日子,她需要打印参保信息快递回老家,却遇到了麻烦。“本打算去人社局查一查,但我的上班时间跟他们的工作时间冲突。”

有过同样困扰的同事,向她推荐了“自助小屋”,“不用排队,24小时全天候服务,拿着身份证就能办”。

阜溪街道党工委书记肖新方介绍说,街道现有外来人口5万余人,不少人都遇到过蒋爱红一样的问题。

走进“自助小屋”,不仅有政务服务一体机,还集成了湖州市公安智能警务站、“最多跑一次”自助服务终端、24小时自助办税终端……涵盖人社服务、公积金服务、不动产服务等近30项内容。

新市镇宋市村的宋芳琴,如今也和城里人一样时髦:对着二维码“扫一扫”,租一辆共享电动车,骑到最近的公交车站去换乘。

“原来公交车不进村,从家里走到公交车站,最快也要20分钟。”宋芳琴说,村里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发展越来越好,但村民反映较多的出行难题没有很好解决。

用什么办法能让村民少走路?宋市村党支部书记张兴旺邀请村民代表商议。有人提议引进县城常见的共享单车。很快,村里请了城管局、共享单车运营方、交警队一起坐下来制定方案。共享单车租赁点,就这样“搬”到了村委会门口。

宋芳琴说,她现在得空就可以租辆电动车到处“溜达”。

“在高质量建设具有德清特色亮点的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的过程中,用‘微改革’的思路办好群众迫切希望办好的各类实事,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敖煜新说。

村民建房进入“设计师时代”,折射“微改革”如何撬动“微治理”

农民建房子,专业设计师“操刀”,眼下已在莫干山镇成为“标配”。

在莫干山镇杨坞坑村,村民汤科满眼欣喜地看着正在装修的新房,不时和旁边的设计师沟通。

今年3月,汤科向镇政府递交了建房申请,镇上为他提供了十余套符合本村建筑风貌的设计图纸,还安排设计师进行对接。

近年来,莫干山镇民宿产业发展迅速,以“洋家乐”为代表的高端民宿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多年以来,当地村民造房子的样式多由着自己的兴致,想怎么造就怎么造。

为解决农民自建房与集镇风貌格格不入的难题,莫干山镇村民建房被纳入“微改革”项目:建立农村建房设计师联盟,邀请民宿设计师结合地域特色,设计30套别墅风格建房图纸供村民选择。

方案有了,如何确保落地?莫干山镇制定了严格的审批制度,建设前与村民签订承诺书和协议书,建设中上百位镇村网格员负责现场监督。

在汤科家的建设工地,为了防止粉尘溢出,一大块绿色围墙将工地“包裹”了起来。墙上还有公示牌,建设类别、效果图、批准面积、负责网格员等信息一目了然。

一个镇的建房进入“设计师时代”,折射出了“微改革”撬动“微治理”的清晰路径。

阜溪街道光华小区是2006年前后建成的拆迁安置小区。两年前,张悦平从浙江兰溪老家来这里开了一个面馆。

“成立自治会前,店铺门前那个乱呀,有摆桌椅的,有堆放杂物的,也有人直接把车停到店铺前的绿化带里。”这位外地商户不止一次抱怨,周围环境不好,面馆生意怎么会好?!

阜溪街道共有900余家商铺,基本由外来的新居民经营。当地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治商铺门前环境,但是效果不佳。

“我们探索成立沿街商铺自治会,放开手脚让商户自我管理。”肖新方说,自治会对垃圾分类、门前三包、文明经营等三方面进行评比,由自治会成员、商铺代表轮流负责。

做得好不好,先让商户自己评,然后在公示栏和店铺门前公示。评比结果优秀的商户,店铺门口挂上流动红旗。

“别小看这面红旗,客人看到后肯定会增加好感,生意也会好很多。”老张期待自己的面馆,也能早一点挂上小红旗。

现如今,原来脏乱到让人头疼的街道干净整洁、行车有序。

“垃圾分类+”破解“老大难”

做好垃圾分类,能申请到低息贷款?2003年到洛舍镇开超市的温州人金科顺,最近刚从德清农商银行洛舍支行,顺利拿到了30万元的无抵押低息贷款。

老金说,自己一直做超市,无意中看到农商银行的宣传资料:商户垃圾分类做得好,可以申请低息贷款。

想着自己的分店升级改造需要花钱,老金就扫描二维码填写了贷款申请。此后,银行和县垃圾分类办对接确定垃圾分类评级和信贷优惠利率。很快,钱就到账了,一年下来可节省利息好几千块。

金科顺笑着说,现在连上幼儿园的小孙女,都对垃圾分类格外上心。

“通过这个‘小切口’,破解对个体工商户的垃圾分类引导难题。”德清农商银行副行长张昌信表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践行绿色生活,通常素质和信用更高,这与银行青睐的客户有较大共同点。

通过垃圾分类评级与信贷优惠政策挂钩的方式激励个体工商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是德清推动垃圾分类常态化和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德清“垃圾分类小微贷款”正式实施以来,累计76名商户获得银行贷款3568万元,涵盖建材、民宿经营等多个领域,节约利息支出近30万元。

作为曾经的老县城,乾元镇也做起了“垃圾分类+”文章。该镇城北新村建于上世纪90年代,设施老旧,停车管理是个大难题。在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中,虽然有积分兑换物品,但居民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城镇管理标准越来越高,停车难、垃圾分类难等问题日益突出。

经过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城北新村采取“垃圾分类积分制+停车位管理”相结合的小区管理模式,“只有达到相应积分才能申请停车位,每年根据积分排名,居民可重新选定停车位,还可以折算停车位年费。”小区负责人说,此举有效解决了垃圾分类难与停车管理难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认可。作为老旧小区试点,目前城北新村车辆停放规范有序,居住环境全面改善,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0%、精准率超95%。如今,这一做法已在全镇推广。(记者向清凯、黄海波 参与采写:王力中、俞思衍)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