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州:绘制生态图景 青山变金山

发布时间:2021-05-21 14:30:54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焦杨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生态,赣州,青山,发展,旅游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夏日的赣州,林海翠绿,宛若一颗镶嵌在祖国南部的明珠,闪耀着翡翠般的光芒。

近年来,赣州市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生态治理让青山重现

近年来,赣州市瑞金沙洲坝镇洁源村的一出实景表演把当地的旅游业带“火”了。

在青山绿水的大环境中,红色题材的“浴血瑞京”实景实战演出,让游客仿佛瞬间回到中央苏区的峥嵘岁月。

此情景让人很难想象,洁源村在两年前还是尘灰满天的石灰石废旧矿区。2018年以来,瑞金依法关停两座矿山,综合利用废弃石场遗留的矿坑,将其成功打造成实景演艺的文化旅游项目。

同样的变化还发生在赣州市寻乌县。早年间,寻乌由于稀土过度开采,矿区出现山坡荒地化、土壤沙化等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按照系统修复的思路,寻乌探索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三同治”(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模式,全面治理柯树塘等废弃矿山,修复面积约34.1平方公里。过去寸草不生的“光头山”已变成果香醉人的“花果山”。

近年来,赣州市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低质低效林改造、废弃矿山复绿、湿地保护修复等工程,累计完成废弃稀土矿山治理92.78平方公里,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414万亩,治理崩岗4346座、水土流失2060.33平方公里、灾毁和沟坡丘壑土地7.79万亩,创建国家、省湿地公园20处。

生态治理成果遍地开花,在寻乌、安远、信丰、定南等县,经过治理的连片废弃矿区,已被成功打造为工业生态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及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自行车赛事等文旅项目。

绿色发展让青山变金山

上犹县位于赣州西部,群山簇拥,山水相依。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1.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4倍;空气质量始终保持在优等,水质均达到二类以上。当游客行走在这的赣州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丰富的负氧离子沁人心脾,满目的青山碧波使人陶醉。

游客在生态优美的上犹县南湖湿地公园度假。吴悦 摄

生态优势就是最大的财富。近年来,上犹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产业,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当地精心打造“一条鱼、一幅画、一杯茶、一块石、一列小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重点发展生态鱼、油画、观赏石、温泉、森林小火车等生态旅游拳头产品,吸引大量周边城市及粤港澳地区的游客来休闲旅游。

同时,还有20多个重点文旅项目在加快建设,大量精品民宿持续火爆。

上犹县的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养生等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地许多百姓吃上了“旅游饭”。

监管机制让青山景更新

荒山变“花果山”,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一个个案例都在阐明一个道理:只有加强生态建设,才能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使青山依然“如故”,需要严格的监管制度。为使绿色发展成果可持续,赣州构建了共治共管格局。赣州打破山水林田湖草职能部门“各扫门前雪”、零敲碎打等现状,全面深化生态保护修复改革,在全国率先成立专职机构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中心,负责统筹协调推进试点工作。

同时,赣州将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作为国土空间规划重要内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部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当地还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全面实施“湖长制”,建立了市县乡村组五级“林长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山头、每条河流、每片湖泊。

赣州完善监管机制,出台饮用水水源保护、城市管理、水土保持等一批地方法规。还率先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将生态检察工作拓展延伸至刑事、民事、行政检察等各个环节,形成“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的生态检察工作模式。

为有效破解生态执法领域职能交叉、多头执法、衔接不力等问题,安远、寻乌、会昌等县率先成立了生态综合执法局,将林业、水利、环保、国土、农粮、矿管、水保等7个部门单位执法人员进行有效整合、集中办公,实行统一指挥、统一行政、统一管理,攥紧了生态执法的“铁拳”。(焦杨)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