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组合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产业支撑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1-05-21 14:30:53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欧艳芬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脱贫,产业,发展,乡村,村民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截至2020年底,赣州现行标准下114.3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这组数据,振奋人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赣州市牢牢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增强乡村发展活力,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的征程。

群众生活有保障

最近几天,瑞金市象湖镇岗背村脱贫户汪连凤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汪连凤的丈夫赖长秤患有癌症,儿子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脱贫后,家中收入来源仍不很稳定。所幸,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汪连凤走上了公益性岗位,受聘为岗背村石井小组的环境卫生保洁员,现在有了稳定的收入。

今年以来,帮扶干部在调研走访中发现,不少脱贫户有就业需求。为此,瑞金市象湖镇因户施策,设立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62个,光伏公益岗位75个,主要有保洁员、治安协管员、治安巡防、交通协管等岗位,以此激发脱贫户奋力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和信心。

防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全面脱贫后,赣州市高度重视防返贫监测帮扶工作,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机制,密切关注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和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等“四类人员”,为潜在的致贫和返贫风险加上一道“防贫保险”,有效提升困难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在基本医保之外还有大病医疗报销,现在又帮我申请到了防贫保险和低保,这笔钱来得太及时了,大大减轻了我的负担。”今年5月,赣州蓉江新区坝上村村民李金华拿到了防贫保险理赔金7.8万余元,这一场“及时雨”帮她解了燃眉之急,她激动地对扶贫工作人员连连感谢。

李金华和丈夫在建筑工地上务工,儿子在上大学,三口之家的日子虽然算不上富足却也幸福无忧。谁知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12月,李金华被诊出患有白血病。巨额的医疗费用让李金华一家难堪重负。为了给李金华治病,她丈夫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家庭一度陷入了困境。了解到李金华的情况后,高校园区管理处扶贫办组织坝上村驻村工作队上门摸排家庭情况,将李金华一家纳入边缘户进行监测帮扶,并为其申报了防贫保险和低保。

赣州市打出“组合拳”,创新精准扶贫举措,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从扶持产业就业发展、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大兜底保障力度、强化教育政策资助、购买精准防贫保险、深化志智双扶、强化社会帮扶等方面,制定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实现动态清零。

赣州在全省率先为135万城乡贫困人口购买精准防贫保险,实现群众遇困遇病遇灾不致贫返贫,为防止返贫致贫装上了“保险阀”。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给脱贫群众带来了生活保障和新的希望,也让他们奔小康的底气更足了。

产业支撑致富路

5月的赣南大地,繁花似锦,一片生机盎然。在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林下灵芝种植基地上,党员干部把学党史和为民办实事结合起来,帮助农户挥锹铲土、培土围堰、提水浇灌,忙碌着种植灵芝。今年,陂头镇瑶族村扩大灵芝种植面积,在往年种植的基础上新种植40亩,共种植灵芝120余亩,以此来增加瑶族群众及村集体经济收入。

近年来,瑶族村依靠林下生态天然优势,成立林下经济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灵芝、草珊瑚等产业发展。基地有效地吸纳当地20余名村民前来务工,年均增收6000至10000元,预计年底实现分红4000余元。目前,瑶族村正带领村民搭乘灵芝产业这条“快车道”,全力以赴奔小康。 

瑞金市叶坪乡禾仓村致富带头人、渔业合作社负责人曾水庆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现在养鱼很省心,统一鱼塘基建整修,自主培育鱼苗,市场销售不用愁,是养鱼让我们一家过上了幸福生活。”曾水庆说,他依靠养鱼实现了脱贫,同时还吸纳本村30多户村民加入渔业合作社,让他们实现了在家门口自主创业,带动了村民一起增收致富。

瑞金市叶坪乡地处原赣南中央苏区核心区。叶坪乡的禾仓村曾因经济发展滞后,交通不便,生活环境差被列为省“十三五”贫困村。

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后,禾仓村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脐橙种植、白莲种植以及鱼类、禽类养殖等特色产业,同时成立了4个合作社,培育了5名致富带头人。目前,禾仓村建成村级屋顶50千瓦光伏电站,正在建设仓储物流中心3000平方米,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余元。如今,禾仓村的产业丰收、瓜果飘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老百姓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来水,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发展产业是关键。赣州市创新“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产业扶贫“五个一”机制,探索“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中介+贫困户”“公司+贫困户”等经营模式,以及资源资金入股、返租倒包、托管托养等利益联结模式,走出了一条适合赣州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乡村振兴新征程

初夏的傍晚,兴国县杰村乡易地扶贫搬迁圩镇安置点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或跳广场舞,或散步,丰富的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舒适感。

近年来,兴国县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保障房安置、集中供养等方式,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兴国县杰村乡白石村搬迁户钟昌荣说,统一搬迁后,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住房难、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就医难等“五难”问题。

不仅如此。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今后五年,赣州将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长效机制,不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脱贫人口稳定就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等重点,持续强化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和人才智力支持等领域衔接力度。

清晨,朝阳初生,在于都县梓山富硒蔬菜产业园,处处可见一派繁忙景象。

“我们早上六点钟开始上班摘辣椒和茄子,每天都能摘好几千斤辣椒和茄子。每天地里都有好几十个人在这里工作,我们在家门口都能赚到钱。”黄玉莲介绍,她在蔬菜产业园区务工,每天收入80元,一个月下来可拿2000多元工资。许多村民和她一样,每天都在大棚里面忙忙着采摘蔬菜、打包、装车,把新鲜蔬菜运往市场。

近年来,于都县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富硒土壤资源,大力发展富硒农业产业,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于都县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有109个,总面积4.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22万亩,年产蔬菜45万吨,综合产值达30亿元。于都县通过劳动就业、土地流转、承包大棚等方式帮助约20000余户居民增收,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带动贫困人口约80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约17200元。

乡村振兴新征程,乘势而上再出发。在赣州市的广大乡村,新一轮的振兴强音正在奏响,一幅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展开。(欧艳芬)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