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十大扶贫人物】张大海:驻村5年 耕耘塘泥湾村苹果生长的沃土

发布时间:2021-04-30 09:06:38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张大海,塘泥湾村,杨永发,四川盐源县,高寒高海拔

  张大海与杨永发在苹果园中。(受访者供图)

2020年最后一天,是张大海儿子5岁的生日,他叮嘱家人给儿子买一个蛋糕。自2016年1月1日担任凉山州盐源县棉桠乡塘泥湾村(现为一碗水村)第一书记以来,张大海与家人聚少离多。谈起工作与生活如何平衡,张大海表示家人是理解和支持的:“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哪有不付出和牺牲的,再苦再难也要克服。”

2015年,塘泥湾村成为国网四川盐源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的定点帮扶村,5年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塘泥湾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张大海看来,最大的变化是老百姓精神面貌的改变,“从不知道如何挣钱,眼里是迷茫,到现在家家户户努力发展生产,对生活充满希望”。

张大海所说的希望,是塘泥湾经济林木产业发展带来的。塘泥湾村现种植花椒8000亩和苹果1000亩。一亩地可以种下40棵花椒树,一棵成熟的花椒树可采摘15斤花椒,每斤单价按最低6元计算,每亩产值有3600元。

曾经的塘泥湾村种不了苹果,缺水缺电是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张大海四处协调,产业扶持配套项目修建水窖100个,石漠化治理项目又申请到180个,如今塘泥湾村共有水窖400多个。作为国网四川盐源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派驻塘泥湾村的扶贫干部,张大海积极推动当地电力改造。自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凉山供电公司精准帮扶凉山州10县19个贫困村,派出38名驻村帮扶干部,总结出了适宜彝区高寒高海拔山区发展的精准帮扶模式,在塘泥湾村前后投入350万元实施电网升级改造,保障村民用上了优质、安全、可靠的电能。从2016年种下第一颗苹果苗到2019年苹果收获,证明了塘泥湾村也可以种出好苹果。

水和电的问题解决了。但对于只种过土豆和玉米、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村民来说,没有资金和技术,很难迈出第一步。2016年,张大海向公司申请了试种100亩苹果的6万元经费,免费给村民发树苗和农资。

  塘泥湾村花椒树。(受访者供图)

贫困户杨永发是第一批加入苹果试种的村民,2020年,18亩的苹果园为他和大儿子一家创收了10多万元,加上花椒、养猪、养鸡卖出的20多万元,杨永发成了他口中的“小小老板”。“一家人肯定忙不过来,要请人干活,要开工资的,每人一天120元,还要管一顿饭。”杨永发说,“一天都没有耍过,天天耍的话,就是天上掉馅饼也捡不到。”

杨永发的脱贫致富路径折射了塘泥湾村“长短结合”产业发展方案,长期靠苹果,中期靠花椒,短期则是牛羊猪鸡养殖。张大海在帮助村民解决苹果种植启动资金和技术问题的同时,向公司申请产业扶持资金,发鸡苗、猪仔、母猪等,为村民收入保底。

5年的驻村生活,让张大海和村民之间既像亲人又像朋友。

  塘泥湾村苹果树。(受访者供图)

“第一书记就应该为民谋利,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张大海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为塘泥湾村民困难的收集者和解决者。47岁的王有科在女儿王泽芳填报大学志愿的时候犯了难,文化水平不高的他没法给女儿出谋划策,张大海通过研究历年学校录取分数、分析就读专业前景提供建议。“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张大海积极帮助学生走出大山,走进大学校园。“无论他们以后是在外工作,还是回来建设家乡,读了大学,他们眼界和想法都会有所不同。”张大海来到塘泥湾村之后,该村共有76人考上大学。

塘泥湾村2017年脱贫摘帽,2020年,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300元增长到8900元。“希望村子未来继续发展产业,实现90%林木经济覆盖,做‘一村一品’让农副产品有竞争力,打出自己的品牌。”张大海还在努力着。(吴晓)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