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发布时间:2021-03-15 09:13:23 | 来源:求是网 | 作者:闻华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开发,扶贫项目,制胜法宝,弘德村

十八洞村,地处武陵山脉腹地,是一个藏在湘西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这里考察,他和乡亲们在空地上围坐一圈,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大政策。近年来,十八洞村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由2013年时人均年纯收入1668元、贫困发生率高达57%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的小康村。

自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后,该村因地制宜培育乡村旅游特色产业。2019年,十八洞村旅游公司正式营运,当年全村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乡村旅游正成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产业。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理念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上升到扶贫开发基本方略的高度,提出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坚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对扶贫对象实行精准化扶持,要求把精准扶贫贯穿扶贫开发的全过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制胜法宝。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详细观看扶贫联系卡。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摄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扶真贫、真扶贫。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和党中央的部署,一项史无前例的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展开。2014年,扶贫系统在全国范围开展贫困识别,对扶贫对象实行规范化管理。从点到面,从基数到进度,回头看、动态管,建档立卡扣好了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也为共和国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脱贫档案。

脱贫攻坚,产业是基础,产业兴旺,才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五里坪村农民逐渐脱贫走上了小康路。图为当地农户在一个属于精准扶贫项目的养鸡场内工作。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摄

识贫要精准,扶贫也要精准。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扶贫是大政策,大政策还要细化,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就像绣花一样,确保扶贫资源真正用在扶贫对象上、真正用在贫困地区

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不能搞大水漫灌,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手榴弹炸跳蚤”是不行的;

坚持分类施策,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2020年6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赴宁夏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先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了解当地推进脱贫攻坚等情况。弘德村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居民主要来自“苦甲天下”的深度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如今的弘德村已经实现了脱贫出列,从面朝黄土到鳞次栉比的移民新居,从靠天吃饭到依托产业发展、劳务输出的稳步脱贫,移民村里的新生活越过越红火。图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弘德村一角。摄于2020年6月。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摄

精准扶贫是手段,精准脱贫才是目的。对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有很深很细的思考,很早就作了部署。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立退出机制,设定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实行逐户销号,努力做到精准脱贫。在退出上,总书记反复强调,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脱贫摘帽后还要稳一稳、沉淀沉淀,确保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系于精准。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中,精准扶贫理念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它创新了传统扶贫开发路径、资源使用方式、开发管理模式、考核评估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科学路径,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方法的成功运用,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