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高原走出“羊”光大道

发布时间:2021-02-20 10:29:57 | 来源:科技日报 | 作者:张景阳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鄂尔多斯,脱贫增收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苏布尔嘎镇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化草原中,这里因敏盖绒山羊而闻名内蒙古,成为“温暖全世界”的鄂尔多斯羊绒衫的首选原料产地。

春节期间,科技日报记者来到苏布尔嘎镇绒山羊育种基地,近距离认识了这些满身长满“软黄金”的小生灵。“简单来说,我们就是仅仅依靠创新,通过一只羊兴起一项产业,盘活一地经济,富裕一方百姓。”说到敏盖绒山羊产业的发展,镇党委书记薛振宇这样告诉记者。

思路创新带来产业致富

“上世纪50年代,我们就开始选育蒙古山羊,历经30多年,敏盖绒山羊培育成功。”苏布尔嘎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生荣回忆说。

王生荣坦言,有久远的历史,并不代表产业发展就一帆风顺:“2001年和2002年,绒山羊养殖效益在低位徘徊,全年禁牧政策实施后,舍饲圈养模式不完善,导致饲草料短缺、饲料营养成分单一,绒山羊的个体和群体生产性能下降,敏盖绒山羊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期。”

当地党委政府决定,向科学的发展思路和先进的繁育技术要效益,实现绒山羊养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的跨越式转变。

2003年,伊金霍洛旗成立“敏盖”内蒙古白绒山羊生产者协会,建设养殖小区6个;2005年出台《“敏盖”内蒙古绒山羊种子工程实施方案》,建设配种站;2009年成立绒山羊研究室,注册“敏盖”商标,被鄂尔多斯集团定为“1436”(羊绒细度在14微米以下,长度在36毫米之上)工程种源培育基地。2016年“敏盖”商标被认定为鄂尔多斯市知名商标,201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驰名商标。

近几年来,随着舍饲管理条件的不断完善升级,敏盖绒山羊绒长达到7厘米以上,绒细13—16微米。种公羊和成年母羊平均体重分别为55公斤和45公斤,平均产绒量为1400克和1150克,成年母羊繁育率到两年三胎。

统计显示,目前伊金霍洛旗敏盖绒山羊养殖户达8000多户,养殖总量35.2万只,其中苏布尔嘎镇养殖8.5万只。优质绒山羊向山西、陕西、青海、甘肃、辽宁等地区辐射,累计输出种羊20万余只。

在发展壮大敏盖绒山羊养殖业的进程中,苏布尔嘎镇坚持以品牌发展、融合发展、规模发展、科学发展以及产业扶贫发展等多项战略的叠加,与龙头企业共同实施“敏盖绒山羊原种繁育中心项目”,对敏盖绒山羊种质资源保护、舍饲养殖技术规程制定、饲料配方研发、饲料及种羊的统供统销、新品种培育相关研究课题的实施等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已经辐射带动全旗及周边绒山羊养殖户1万户以上,规模40万只以上,带动农牧民增收4000万元。”薛振宇说。

技术创新造就发展双赢

在敏盖绒山羊育种基地的实验室里,薛振宇专门为科技日报记者安排了一次电子显微镜下的微观式参观。从液氮中取出的冻精30秒后在显微镜下开始有力地游动,十几微米的空心羊绒管清晰可见。薛振宇告诉记者:“通过生物技术手段,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控制羊绒的细度,要知道,细度减少一微米,一吨的羊绒价值就会增加几十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从散养到舍饲圈养,从粗放式养殖到科学养殖,是敏盖绒山羊产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敏盖绒山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

在苏布尔嘎镇,有着近40年养殖经历的养殖大户杜伍则对此深有体会:“以前,地少羊多,羊把可见的植物全部连根啃食,羊吃不饱不说,加上风沙侵蚀,生态根本没有自我恢复的机会。”

上世纪80年代初,杜伍则与其他村民一样,养的都是绵羊,经济收益低,加之此时也是苏布尔嘎镇生态最为恶劣的时期,漫山遍野都是红沙地,羊几乎已经无草可啃,残酷的现实倒逼着苏布尔嘎镇去改变。

1987年,杜伍则开始养殖绒山羊。由于绒山羊是绒肉兼用型品种,其产肉量可以和以前的肉羊品种持平,而产绒量是肉羊的几倍。

他回忆说:“1998年,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的几位教授来到我们这,指导我们实行绒山羊百分百圈养,按方种植、配方饲喂、分群管理、秸秆粉碎利用,确实提高了养羊的效益。完全圈养之后,羊每餐都有科学配方,孕期母羊和羔羊还有专属营养套餐。营养均衡使绒山羊的身高、绒长、产绒量、体重都有所提升,产羔率也从50%—60%提高到了160%,双羔率达到60%。”

2000年苏布尔嘎镇的植被覆盖率不到50%,而如今的植被覆盖率已达90%以上。

“作为一个没有其他资源优势的半农半牧区,依托‘敏盖’绒山羊研究中心,通过高效生态养殖园区舍饲养殖白绒山羊,是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也契合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符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工作实际”。薛振宇告诉记者。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