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济源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卫祥玉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消除贫困的战争。从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指示;到2019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发出“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号召;再到2020年1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发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的宣告。五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脱贫攻坚战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既然是硬仗,就意味着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就意味着要有高度的责任担当、超常规的付出奉献甚至牺牲。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的背后,离不开一支支能打善战、实干创新的扶贫干部队伍。五年多来,全国上下广大党员干部“上山下乡”到贫困村驻村帮扶,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还有770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决战场上……这些吃住在村扎根基层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战中最辛苦、最劳累、付出最多的,月光、星光、灯光,往往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是他们,为着同一个目标,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偏远的农村,充满着理想和期待,挥洒着青春和热血,绽放着无悔人生的光彩,书写着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的风采和情怀;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用“要学愚公担担子,不学智叟摞挑子”的担当,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和指示。
在济源,古有老愚公移山,今有“新愚公”扶贫。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和指示是对全国讲的,但对愚公移山故事原发地的河南济源更具特殊意义。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济源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深入贯彻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和把握愚公移山精神与脱贫攻坚的内在联系,把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强烈共识和自觉行动,咬定目标、众志成城,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2018年底济源5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户7084人全部脱贫;2020年,贫困人口收入全部达到1万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203元,是2015年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的4.9倍,59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最高达到109.36万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在济源设立全国首家精准扶贫调研点,把济源作为非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典型进行研究总结,为全国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参考。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发展中心主任黄承伟指出:“济源过去几年在脱贫攻坚领域的成功实践,对于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脱贫攻坚战完成后的乡村工作,对于如何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解决低收入人群的发展问题,具有在全国范围学习交流的价值。”
济源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同样离不开这样一批咬定目标、苦干实干的基层一线扶贫干部。我从2018年5月分管扶贫工作以来,在脱贫攻坚一线与基层扶贫干部共同奋斗,看到了他们披星戴月、日夜辛劳的身影,看到了他们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厚的为民情怀,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付出。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59个贫困村第一书记正月初二就全部复岗,109个村264名驻村干部春节期间在岗在位,切实履职尽责,阳光兔业、瑞星牧业、丰之源等三家重点龙头带贫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带贫合作社全部复工,贫困家庭劳动力3257人“应就业尽就业”,贫困群众没有一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没有一户贫困群众基本保障受到影响,确保了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双战双胜。作为愚公儿女,他们以融入在济源人民灵魂深处和血脉之中的愚公移山精神与困难决斗,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他们用汗水和心血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干部作风的转变,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信任;他们用责任和担当书写了济源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精彩华章,贡献了“济源智慧”“济源经验”“济源力量”。
说到扶贫干部,不得不提“铁人”贺双福。2018年5月,为强化扶贫工作力量,作为济源市政府副秘书长的他兼任扶贫办主任。当时脱贫攻坚形势最为严峻、任务最为繁重,加上扶贫办绝大部分为新借调人员,工作尚不熟悉。在这最困难的时刻,他没有犹豫,没有退却,团结带领扶贫办干部职工披星戴月、加班加点,一边学习扶贫政策,尽快进入角色;一边迅速捋顺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式,补齐工作短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增孝关爱”扶贫政策、“双千双扶”教育扶贫活动、“一揽子”保险新模式、慈善爱心(励志)超市、龙头企业“联镇带村”等多项创新举措在全省推广。
济源市扶贫办的成富营,是从一名驻村第一书记逐步成长起来的。2015年8月,他到大峪镇曾庄村任第一书记。成立红白理事会,开展“入党纪念日”活动,创立“三基金一保障”精准扶贫法,实施“村集体+公司+租用农户屋顶”光伏模式、创办全市第一个村级微信公众号……一系列举措不仅让曾庄远近闻名,他本人也先后获得了“全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全省脱贫攻坚奖创新奖”等荣誉称号。2018年6月,根据组织安排,他被抽调到济源扶贫办工作。工作岗位变了、工作内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他六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他说,赶上脱贫攻坚这一时代大主题,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经历了脱贫攻坚战的洗礼,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王屋镇原庄村党支部书记范哲红,2013年从王屋镇机关退休回到原庄,并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而是退而不休,带领全村24名党员,成立产业发展功能性党小组,永葆底色、率先垂范、产业引导、助力脱贫攻坚……
特别是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干部们,他们放弃原本较为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从城区到山区,经历寒冬酷暑,埋头苦干,抓党建,抓脱贫,抓项目,办好每一件惠民实事,服务好群众“最后一米”,他们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一篇篇驻村日记、一个个扶贫故事、一次次彻夜长谈,写满了第一书记们的酸甜苦辣,他们累并快乐着。
比如,大峪镇王庄村的三任第一书记。从2015年8月,河南交通投资集团的第一任驻村第一书记到岗,至今共有三任第一书记派驻王庄。三任驻村第一书记刘剑君、任云飞、张家祥到王庄后,老百姓都给他们起了新名字:刘“脱贫”、任“致富”、张“振兴”。三任第一书记一荏接着一荏干,王庄村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谈及驻村感受,任云飞说:“皮肤变黑了,脸皮变厚了,胆子变大了!”是啊,当好扶贫带头人,当好村里代言人,当好群众贴心人,皮肤再黑一些,脸皮再厚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又有何妨呢!
驻村干部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共谋发展。
比如,邵原镇碌碡村原第一书记李自琴,由于所驻的村很穷、很偏僻,已经60多岁的母亲心疼闺女,干脆就跟着驻村了。到了村里,经常是女儿忙着入户调查,母亲也跟着去;闺女走访登记、核查信息,当妈的就在一旁拍照片、留资料、问长问短。回到家里,女儿建档案、做卡片,母亲忙着做饭。就这样,这位妈妈铁了心,陪女儿驻村三年多,村里人都称她为“第二书记”。
王屋镇谭庄村原第一书记卢丽娟,工作中风风火火,是一个“女汉子”,生活中却非常细心,对贫困群众关怀备至,被贫困户子女亲切地称为“卢妈妈”。
还有下冶镇北吴村第一书记林运法,下冶镇吴村第一书记杨玉祥,王屋镇封门村第一书记任晓晓,王屋镇桃花洞村第一书记胡爱国,坡头镇郝山村第一书记王友世,坡头镇校庄村第一书记王国平,坡头镇石槽沟村和第一书记陈建政,承留镇山坪村第一书记张骞等8名第一书记,从2015年起,在偏远的山区一驻就是6年,他们默默付出,无怨无悔,把驻村当“我村”,把他乡当故乡,老愚公咬定目标、挖山不止的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
每一名第一书记,每一名扶贫干部,每一名扶贫人,说起他们的扶贫故事,都会滔滔不绝。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就,也许当自己的理想和组织的安排正好重合的时候,那就是最幸福的时候。一个个贫困户脱贫后的笑脸,一个个贫困户发自内心的对党的感恩,一名名群众对扶贫干部的肯定和信任,一个个贫困村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写满了扶贫干部的故事。王屋镇原庄村的脱贫户侯小军,他十几年如一日照顾身体较差的妻子、智力残疾的儿子及妻姐一家,被评为“河南好人”;王屋镇桃花洞村的脱贫户翟道贵,两次主动向村里递交脱贫申请书;下冶镇吴村脱贫户赵革命,脱贫致富不忘党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还有带领全家脱贫的“新时代好少年”孙东海,发展电商带领乡亲致富的“核桃姐”冯艳青等等,一大批脱贫户都成为了广受称赞的榜样。与此同时,许多贫困村也都实现了“蜕变”,大峪镇曾庄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大峪镇王庄村成为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邵原镇双房村的娲皇谷旅游度假区成为第六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王屋镇西门村2020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9.36万元……贫困村发展越来越红火,贫困群众生活越来越幸福,干群关系也越来越融洽。越来越多的群众自发地在家中张贴习近平总书记的画像和“党恩浩荡”的春联,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济源市王屋镇万亩高效蔬菜制种产业扶贫基地
与此同时,在济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社会扶贫大格局,奏响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70家企业与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结对帮扶,创新“双联双助双促”帮扶模式,三年来帮扶资金达到6500多万元;民营企业济源钢铁公司的老总李玉田一次性捐赠3000万元成立扶贫基金;丰之源公司每卖出一罐“愚公核桃”饮料向产业扶贫基金捐一角钱并向广大扶贫干部和贫困群众赠送春联、福字;农行济源分行、邮储银行济源分行冠名开展“农行杯”文学助力脱贫攻坚活动、“邮储银行杯”济源摄影家聚焦脱贫攻坚主战场活动……还有济源高速东站下站口,“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消费扶贫,人人有责”“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金利集团、农商银行、万道捷建等公司企业主动参与扶贫的公益宣传,彰显着企业的社会责任;农行济源分行大楼正中悬挂的大型脱贫攻坚倒计时牌,无时不在提醒愚公儿女坚定愚公移山之志,确保脱贫攻坚全胜;还有以济源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商永莉、济源市“爱心助学之家”负责人李玉线、天爱社会服务中心负责人王应军等十佳扶贫志愿者为代表的社会各界人士,汇聚起无数个人力量助力脱贫攻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教授在济源调研之后,对济源给予了高度评价,“在愚公移山精神鼓舞下,济源创造了产城融合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和非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成功案例,是践行探索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改革创新道路的先行地区”。
当前,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即,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最辛苦、最劳累、付出最多的就是我们的扶贫干部,应该从提拔使用、表彰奖励、提高待遇、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正向激励扶贫一线干部。“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驻村帮扶干部、第一书记、农村基层干部包括大学生村官,要多关心他们,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对在脱贫攻坚中胜利完成了任务、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要注意提拔使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斗在扶贫第一线的基层干部工作十分辛苦,有的甚至流血牺牲。要努力为他们的工作生活排忧解难,制定政策激励他们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关心爱护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牺牲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深深的牵挂,不变的情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化为广大扶贫干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24个贫困村走访调研。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以上率下,为全国广大扶贫干部树立了榜样。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和亲切关怀,让广大扶贫干部如沐习习春风,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他们以“累并快乐着”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投身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消除贫困的战争,用实干担当、奉献牺牲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扶贫人的精神和信仰。他们是党和人民最忠诚的战士,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与此同时,脱贫攻坚工作是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能够参与其中,见证这一历史伟业,每一位扶贫干部都倍感荣耀。相信在若干年后,广大扶贫干部最值得骄傲自豪的就是参与过脱贫攻坚,最爱听的称谓就是“扶贫人”,最感亲切的就是“脱贫攻坚战友们”。
作为愚公故里的济源,对扶贫干部、第一书记也给予了很多的关心关爱。从2018年开始,每年在全国扶贫日前后,都要开展脱贫攻坚“十佳”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对“十佳第一书记”“十佳镇村扶贫干部”“十佳行业扶贫干部”等进行大规模表彰;对优秀扶贫干部提拔重用,对扶贫干部的“暖心行动”,给第一书记进行体检;提高驻村干部的伙食补助和交通补助,提高第一书记的工作经费标准,市级领导逢年过节看望慰问扶贫干部,为扶贫干部赠送春联……一系列活动让扶贫干部干得安心、舒心、顺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各部门要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向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同样在农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个从“攻坚战”到“持久战”的转变,是从消灭绝对贫困到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的一个过程,一方面要做好人的衔接,继续使用好经历了脱贫攻坚战考验的广大扶贫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爱农村、知民情,懂民意”的优势和乡村振兴“领头雁”和“压舱石”“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精神的衔接,脱贫攻坚战需要愚公移山精神,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愚公移山精神,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逐步实现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济源市王屋镇麻院村村民用喜获丰收的红辣椒拼成硕大的党旗,回报党恩。
时代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奉献牺牲的广大扶贫干部们。能够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他们一定是最优秀的党员干部,经历了脱贫攻坚战洗礼和淬炼的他们也一定能够成长为最优秀的党员干部,愿他们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继续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新的岗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