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质检仪”——记“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决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团队”

发布时间:2020-12-01 17:00:3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岳凌生、杨柳春、金杭川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精准扶贫,质检仪,中科院,扶贫成效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从“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下大同、消灭贫困的梦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开放、“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或成功或挫折,其中蕴含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为实现共同富裕而为之奋斗不已的梦想与初心。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持续推进,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2013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我国从此开启了“精准扶贫”新篇章。要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必须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而这背后有一支来自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的科研团队为之提供评估数据支撑、科技理论指导以及科学方法应用,他们就是“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决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团队”(以下简称“评估团队”)。


2015年成立以来,评估团队的工作得到中科院内外的充分肯定,先后获国务院扶贫办颁发的“先进集体”奖(图 1)、2018 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图 2)。评估团队负责人刘彦随于20171018日应邀走进CCTV新闻直播间“十九大时光”解读十九大报告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部分;因其在创新精准扶贫成效评估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2018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并因其对中国扶贫和乡村发展领域的贡献,于2018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这样一支团队是怎样诞生的?他们的工作成果为什么被喻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质检仪”?未来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带着上述疑问,记者一行来到评估团队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理资源所”)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室,采访了该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龙花楼研究员。

 

力压群雄摘首“标

20156月底的一个晚上,我接到彦随主任的电话。他说,今年国务院将首次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确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第三方评估机构;院里将竞标的任务交予地理资源所,而所里则将这个光荣神圣而又责任重大的任务交由咱们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团队具体牵头——机会难得,我们要不负重托!”龙花楼回忆起那个令人激动的夜晚。


此次公开竞标不仅是国务院创新管理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对我国扶贫开发和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相关机构的一次“比武”。一时间诸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部委直属事业单位均踊跃报名。中科院党组高度重视这件事,并大力支持评估团队的竞标工作,第一时间成立了以白春礼院长为组长的第三方评估领导小组,以及评估总体组、专家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国家重大战略,我们团队就是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的,这个标不仅要拿下来,而且一定要做好。”怀着这样的信念,刘彦随主任带领整个团队夜以继日,用了不到1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标书。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融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制定的评估方案,充分展示了地理资源所独有的学科优势。例如,通过空间可视化展示全国贫困县分布现状及其自然限制因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目了然;基于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的学科特性,从自然和人文因素系统剖析致贫原因及对策建议,充分体现了科学性和客观性。


经过激烈竞标,中科院的方案最终入选。谈及胜出的原因时,龙花楼认为除学科优势外,还离不开地理资源所长期在扶贫开发、农业地理、农村发展等领域的专业积累。

 

扎实调研、科学评估,获广泛认可

承担国务院办公厅委托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任务后,地理资源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负责组建了由75人组成的专家调研团队,由刘彦随、龙花楼、金凤君、樊杰、成升魁、鲁奇、高星7研究员担任组长,分7个组分赴华北(燕山—太行山区)、东北(大兴安岭南麓山区)、西南(贵州—滇西山区)、西北(秦巴—六盘山区)、大别山区、罗霄—武陵山区、西藏自治区开展深入调研(图3)。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完成了评估工作方案制定、调研工作手册编制、实地调研队伍组织培训,以及专题研究报告、评估工作报告、评估简要报告撰写等系列工作;实地调研涉及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8个地级市、23个贫困县、124个贫困村,访谈干部群众2680余人,走访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科学技术部等15个相关部委(图4)。

认真、扎实的调研工作,准确、详实的一手数据,系统、前瞻的分析结果,以及聚焦精准扶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扶贫方式与机制创新情况、扶贫资金的使用及其效率等重点评估内容,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2016826日国务院第103次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等听取了中科院第三方评估成果专题汇报,白春礼院长、李静海副院长及刘彦随主任参加了此次汇报。会上,李克强总理对评估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评估工作既展现了宏观整体情况,又做了典型案例剖析,并指示相关部门对第三方评估提出的问题要开展认真研究,并向国务院反馈解决方案。


20151129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建立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评估机制。考核工作从2016年到2020年,每年开展1次,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进行201658月,通过公开招标,受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中科院成为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机构。中科院专门成立了以白春礼院长为组长的第三方评估领导小组,地理资源所组建了评估总体组、评估专家组、22个分省调查组,利用了近3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的试评估任务。


“由于20152016年我们的第三方评估完成的都非常漂亮,之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又将2017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委托给中科院承担。201612月,院里还专门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图5),并任命刘彦随担任主任,葛咏、刘邵权和我担任副主任。龙花楼说。自2016年以来,中科院评估团队已连续5年承担完成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委托的中西部22省份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任务,有力地支撑了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脱贫攻坚考核评估和相关决策,充分发挥了中科院作为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支撑作用。

 

 

精心组织,确保评估数据采集工作有序、安全、可靠

兵马未动,培训先行

根据承担国家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年度任务需要,主要依托协作单位(如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以及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每年聘用专业人员组成22个分省评估调查组,按照统一标准、技术规范与工作要求,具体负责开展分省评估调查、建库与报告撰写工作。20162020年,每年有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50017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分省评估调查。


由于评估队伍庞大,组织协调工作是一大挑战。而在进村入户调查中不可能每个队伍都是顺利的,有时可能出现一些情况需要及时协调处理。”龙花楼说,为了加强队伍建设、保障评估质量,每年度评估调查之前,评估组都要组织各支队伍的主要骨干集中来北京培训(图6),他们参加培训之后再回去培训其他队员。通过这样的方式,相当于帮助各省份建立了扶贫评估分中心,也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从事扶贫评估与乡村发展研究的机构和骨干。

全程监控,确保人员安全

“每年评估调研阶段,我们和彦随主任就一直提心吊胆,只有大家都平安回来了,我们才落心。

评估时间一般在夏季或冬季。2016年实地调研工作恰逢78月份,这时我国南方地区暴雨频繁,北方地区酷暑烈日,多地遇到滑坡与泥石流灾害,以及蚊虫叮咬、脱水中暑等问题;而20172020年实地调研工作改在春节前夕开展,这个时节北方地区天寒地冻,部分贫困地区山高路远,时有大雪封山、路断受阻等困难(图7)。但是,广大评估队员怀着对完成国家重大任务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职尽责、不畏艰辛、攻克难关,一次次出色完成了评估任务,这种精神风貌深深感动了当地的干部和群众,每年都涌现出一批先进人物和事迹。”龙花楼感动地说。

为了保障评估队员安全,评估团队培训的第一课就是关于人身的安全注意事项,并为所有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都买了保险;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还都成立应急小组,由汪克强秘书长、葛全胜所长和廖小罕书记担任组长,全面部署、精心管理,以应对突发状况。在评估调查过程中,评估总体组派出分省协调负责人,直接参与分省评估调查组织、协调与安全保障工作。评估团队安排有专人跟踪各地的天气与灾害预报,一旦抽样村可能出现险情(如泥石流等),就会报告第三方评估总体组,申请变更调查点。在周密的组织和安全保障之下,5年来评估调查工作未出现人员损伤情况。


巧妙安排,获取真实数据

由于涉及对地方党委和政府扶贫工作成效的考评,第三方评估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可是我们发现,如果所去的地方,干部在场的时候,群众不太敢说。


后来,我们制定了一个规定——‘省不下县,县不下乡,乡不下村。也就是说,评估人员到省里后,省里领导给交接完之后,就不跟着到县里去了;到县里交接完之后,县里领导就不要跟着到乡里去了;乡镇干部交代好向导后也不要跟着到村里去了;而向导把评估人员带到被调研农户家门口之后,就不跟着入户了。此外,为了避免当地政府提前做工作,评估纪律还要求调查组在前一天夜里10点左右才告诉县里第二天要去哪个乡镇、哪个村,有时还会临时改变调研村,从而确保调查数据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勇于创新,保障评估数据可靠、可验、可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提高评估的速度与效率,保障评估数据可靠性与可验证性,评估团队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云计算技术等,自主研发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大数据系统,用于支撑第三方评估工作人员进行数据采集、管理、验证和分析,以及脱贫攻坚考核评估与规划决策。该系统平台从2017年开始应用于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20172018年分省交叉考核和全国首批贫困县退出评估。


基于移动互联的数据采集技术创新

在实践的基础上,评估团队将原评估工作中使用的“一套问卷、一部摄像机、一支录音笔、一个照相机、一部GPS终端设备、一幅地图”的6个功能,集成到手机应用程序(APP),即“六合一”(图8)。大数据平台通过检测移动设备的GPS信息,可以检测第三方评估调查人员的实时地理位置及行动轨迹,实时统计全国调查农户的点位,以及调查县、乡镇、行政村的数据,并利用多种统计图表,实时显示各项调查指标的统计结果,及时了解调查进展情况和实际问题。”龙花楼介绍道。

 基于多源异构数据的综合验证技术创新

大数据平台应用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包括问卷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交通道路网、照片、录音、录像等,为评估过程提供多方面的数据支撑。例如,照片、录像可以直观的验证农户院落外观、房屋结构、家居陈设、粮食储备、饮水设施、卫生状况等情况,做到“有图有真相”。对不同时期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叠加对比分析,可直观验证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或产业发展项目的变化。龙花楼说,“比如,通过叠加基础设施建设前、后两期遥感影像,再利用图层卷帘功能,就能客观分析某贫困地区有没有新修建的道路、大棚、住宅,搬迁是不是都做了……尤其对于山高路远的地方,通过遥感影像对比,就能够验证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图9


  基于空间数据分析的空间分层抽样技术创新

由于需要评估中西部22个省份,而每年的评估队员毕竟只有15001700多人,不可能每个县都去跑,去哪个县只能采用分层抽样技术来确定。”龙花楼说,评估团队为此制定了空间分层抽样原则,即在省内按照地区差异抽取典型调查县,在县内依据区位差异性抽取调查村,在村内则根据个体差异性抽取调查户。为了在分层抽样中充分体现农户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特别要让“边边角角”农户占有一定比例,在分层抽样中把交通通达度作为重要的分层依据。而交通通达度的分析,则利用了交通线路数据、数字地形数据、自然村的点位数据等空间数据。


 基于大数据平台对第三方评估各年度的各项数据库的建库管理

“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历史数据的可查验性;另一方面,通过统计分析模块,决策者就可以及时掌握最新年度扶贫成效情况,并可以和历年情况形成对比。”龙花楼说,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既降低了调研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又保证了第三方评估数据的客观、公正、科学,同时也实现了数据的历史对比和区域比较。

 

全方位出击,助推中国乃至世界脱贫

 评估成果,校验扶贫成效

评估团队连续5年完成扶贫评估总报告、分省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系列成果,为党中央和国务院开展年度省级党委和政府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提供了参考依据,在解决国家和地方脱贫攻坚重大战略问题与决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智库作用。


专业研究,助力精准施策

在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的同时,评估团队也积极总结实践中的理论经验,在区域发展典型模式创新、精准扶贫理论创新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进展。例如,综合测度了中国多维贫困程度,揭示了中国农村贫困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贫困发生的时空演化规律及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生成机制,提出了不同地域类型的扶贫政策与主导模式,分析了世界减贫时空演化格局及其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时代城乡融合、乡村转型发展、乡村重构和乡村振兴等基础理论,刘彦随还在Nature上撰文提出了乡村发展“四优先”策略,建议创建“全球乡村计划”。以上以减贫与发展为导向开展的相关理论、技术与战略综合集成研究,对助力中国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球减贫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交流,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智慧

评估团队注重开展相关国际交流,积极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扶贫进展、扶贫方案和经验,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智慧: 依托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等组织,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减贫合作,发起成立了ANSO“一带一路”减贫与发展联盟,取得了初步进展和成果。 团队主要骨干积极参加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部主办的“土地与贫困”大会第19届学术年会、国际地理联合会2018区域年会、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IGU-AGLE3届国际会议等,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对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国际发展中心、波兰科学院乡村与农业发展研究所等国际机构进行访问交流,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图10)。

 

永不止步,誓为稳定脱贫、乡村振兴立新功

2020,要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国家精准扶贫成效评估决策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团队”为此项事业作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提及未来,龙花楼说:2020年之后,根据国家扶贫战略转型需求,我们将适时调整定位和创新方向,充分发挥评估团队科技智库、大数据库、文库的综合作用,重点关注如何实现稳定脱贫及动态监测,以及如何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关于稳定脱贫与动态监测

2020年后,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将成为“十四五”过渡期减贫工作的核心任务。在精准识别方面,评估团队仍要发挥第三方评估大数据平台系统的优势,加强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边缘群体的动态监测,确保贫困人口动态更新与精准帮扶。在持续发展方面,评估团队已经在组织总结脱贫攻坚成功经验和各地行之有效的典型做法,力争形成典型案例库,为基层贫困治理、巩固脱贫成果提供案例参考。


扶贫开发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评估团队将开展扶贫产业衔接研究,探索完善扶贫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的可行路径,为更多农户参与扶贫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和带动能力提供参考建议;利用评估团队与宁夏共建的“中国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研习院”平台,深入开展政策研讨、经验交流和人员培训。同时,重视开展相关专业人才和组织的衔接研究,总结脱贫攻坚优秀组织和创新人才的成长历程,探索衔接期的组织和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育途径和减缓相对贫困政策创新路径。(作者岳凌生、杨柳春、金杭川;《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