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科技扶贫梦——记三位来自中科院的院坝村驻村第一书记

发布时间:2020-12-01 17:00:38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文彦杰、杨柳春、金杭川等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院坝村,第一书记,中科院

五年科技扶贫梦  脱贫路上接力跑——记李章伟、韩力、田通三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院坝村驻村第一书记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似乎是外界对贵州的唯一印象。在这个坐落于俊美山川大河之间的山城中,散落着很多宝石般的秀丽村舍,其中有很多属于国家级贫困村,院坝村就是其中一个。院坝这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2013年人均年收入仅为600元,却在2020年3月退出国家级贫困村行列,这和来自中国科学院的3位驻村第一书记密不可分。

2015 年 6 月,中国科学院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要求,面向院机关选聘 1 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李章伟热血沸腾,他怀敬畏之心、携浓浓真情、立奋进之志,义无反顾地第一个提交了竞聘申请!远在贵州大山深处的院坝村还不知道,这开启了驻村第一书记来此科技扶贫的接力跑,3 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机关干部将奔赴祖国贫困村第一线开展扶贫工作,村民们的生活将由此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 

第一棒——李章伟:村里建了“科学茶厂”,修了“科学路”

前段时间,网上热议一名男子穿女装上街,被网友戏称为“妖人”;李章伟走马上任院坝村第一书记走访村里贫困户的时候,也经历了男人自己衣服破了,没有合适的衣服,而穿老婆的衣服。滑稽的服装,一贫如洗的家舍,但是却带着充满热情的面孔,这让李章伟不禁潸然泪下。院坝村,给李章伟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好山好水好乡亲,真贫真困真无奈”。

邓小平同志讲过,“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李章伟,想重点用科学的方法、科技的力量,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想法是否可行,首先要调研。

“绿水青山中的乡村可不是只能看风景,还能寻到‘宝’,茶叶就是我在山上发现的宝贝。”贵州山村里的秋日阳光下,李章伟的笑脸显得格外灿烂。进村不到 20 天,他卷起裤管走泥丸,访遍 21 个村组 100 余户村民代表,逐户摸排贫困户和留守儿童,详细了解村中各类农田水利、学校村舍、专业合作社、农副加工厂等情况,对院坝村的资源禀赋及乡风民情有了初步了解。“一次走访中,发现被村民遗弃的茶园,我无比激动,这青山绿水间的茶树,想被污染都难,这样的茶一定会受到消费者欢迎。”李章伟激动地说,他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白白浪费?怎么才能把茶园盘活?第二天一早,他就迫不及待地探寻答案。

“后来我才知道,没有经济效益是主要原因。曾经也有茶商来收过茶青,但价格极低,采一天茶青还不如打一天临工收入高。”李章伟说,他一头扎进“茶叶堆儿”里,查资料、请专家,在确定茶叶的品质后,他决定为乡亲们修建现代化茶厂!

在与村干部反复研讨后,李章伟说干就干,去贵州省扶贫办和“娘家”中国科学院申请资金,马不停蹄地平地基、建厂房、买设备,5 个月就让茶厂建成投产了,而且搭建了多渠道的销售平台。李章伟还联系了县里的茶叶公司兜底收购,老百姓脸上笑开了花。茶厂的建成,唤醒了山间沉睡的古茶树,同时为村民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如今,在李章伟离开后的第 5 个年头,他建成的茶厂一年比一年红火,年产值已近百万元,惠及茶农 280 多户、近 1 200 人,其中的很多都是曾经的贫困户、贫困人口。

 一年时间,院坝村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李章伟的带领下,配齐、配强了村支两委班子、村民小组组长,夯实了基层党组织;硬化了部分通村(组)公路,安装了太阳能路灯、道路防护栏,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茶叶加工、林下养殖、玫瑰园等项目拔地而起,老百姓的钱袋子开始鼓了起来。李章伟特别重视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邀请中国科学院机关团委为院坝村小学捐赠图书;邀请河海大学“梦企航”团队与村里签订协议,请该校大学生利用暑期到村里开展支教活动。“2016 年 9 月,村里经营的茶叶合作社率先为村集体和茶农分红近 3 万元。”李章伟从村集体经济中拿出 1 万元,设立“启航奖学金”,奖励当年村里考上大学的优秀学生和家庭,引导村民重视子女教育。

一年时间,李章伟无日无夜,马不停蹄,真心付出,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院坝村的乡亲们自发地将他建的茶厂、修的公路、支持的书屋都冠以“科学”之名——“科学茶厂”“科学路”“科学书屋”,以感谢中国科学院机关对院坝的帮扶(图 1 和 2)。2016 年 7 月,李章伟联系“娘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组织“院士专家援黔行动——凉都行”,深入考察北盘江流域石漠化治理情况,为六盘水社会经济发展建言献策。听说院士专家要到茶厂考察,乡亲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茶厂,向李章伟的“娘家人”诉说着内心的感激之情。

 李章伟挂职期满离开院坝的那天,乡亲们一大早就自发地聚集在村委会,为李章伟送行,其中 20 多位乡亲还坚持一路送到机场,离别的场面让李章伟几度落泪。

第二棒——韩力:贫困户走访实现全覆盖

9 月的水城和其他季节没有什么区别,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春秋相连,乌江和北盘江静怡的流淌,像是中国现代民族民间绘画之乡在轻轻的吟唱。院坝村迎来了她的第二位“接棒人”——来自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的韩力。

“通过党建引领促脱贫,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作用,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韩力说,他当时带领村干部一行人,用了足足 8 个月的时间走访了 329 户贫困家庭,没有落下一户一人(图3)。“我编写了《基层走访四法》和《基层宣讲五法》,让乡亲们通俗易懂地了解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在贵州省脱贫攻坚的‘春风行动’中,我们做成了很多事情。”韩力笑着说。针对院坝村山多树多耕地少、劳动力匮乏等特点,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以“第一书记讲党课”的形式“扶志”,激发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每月坚持讲党课,组织召开党员群众宣讲会 56 场,累计听众 5 600 人次。



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优势来扶智,带领村民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食用菌蘑菇产业,实施“名贵菌类原生态种植及石漠化荒山治理”科技扶贫项目。说干就干,韩力请来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于富强老师,针对院坝村的地形地貌复杂但是降雨量却不少的特点,为院坝村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推广种植云茸蘑菇(图 4)。利用“新时代脱贫攻坚讲习所”,韩力向村民培训云茸蘑菇种植技能,在田间地头进行实际操作,建立了“云茸种植示范基地”。云茸蘑菇一年能结两三茬,种植技术简单易操作,就跟用傻瓜相机一样,大家农闲时拉到集市上卖,乡亲们手里多了活钱。”韩力说。

 

韩力还协调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钟彩虹研究员团队进村做技术指导,宣讲猕猴桃种植产业。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韩力组织贫困户科学种植小黄姜,建立了 30 亩的“小黄姜种植示范基地”。

科技扶贫推动院坝村的各个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了尖儿,小黄姜、猕猴桃、黑松露等产业,在科技扶贫道路上越走越畅通,逐渐成为了院坝村的地标性产品。“狠抓落实不放松,就一定会取得最后的成功。在咱们院坝村,往往会出现这样一道风景线:村民种的小黄姜直接被企业的车收走,一辆接一辆,运进厂子里生产姜茶、姜油、姜粉、姜片等。”韩力笑着说。

在科技扶贫这条快车道上,韩力还搞起了“循环经济”。“我们在村里的山上种了 500 棵用于培养黑松露的树苗,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树根还能把山体中的石头抱住,防止水土流失,治理了石漠化荒山。同时,在石头缝中的树根上还能长出黑松露蘑菇,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又形成了绿色环保的生态价值。”韩力说,正因如此,这座山还被村民们命名为“宝露山”,取“宝贝松露”之意。抓落实是一项朴素的基础性工作,只要我们满含深情地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潜移默化的良性循环效果。作为院坝村第一书记,韩力用了短短 2 年时间,使全村减少贫困户 169 户、减少贫困人口 660 人。 

第三棒——田通:脱贫与振兴“零”衔接

2018 年,同样是 9 月,一位叫田通的瘦高小伙子穿过秋的微寒,也从北京的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辗转 2 000 公里赶来院坝村,他接过韩力手中的“接力棒”,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目前,虽然任期已满,但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圆满收官,田通主动申请了延期。

这一棒,需要冲过“脱贫攻坚收官年”。任务急,担子重,啃的是“硬骨头”,战的是全脱贫。田通吃住在村里,无时无刻不战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终在 2020 年 1 月,水城县减贫摘帽第三方评估考核中,院坝村以“零问题”通过评估,为全县首日评估作出良好示范,并为后续其他村考核提供可借鉴经验。2020 年 7—8 月,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中,院坝村高质量完成 26 项指标体系普查,普查组反馈问题为“零”。

 作为第一书记,田通深知理论学习和基层党组织的重要性。他通过党课、群众会、院坝会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图 5)。“为了让党员同志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场所,我们改善了村党建活动室的环境,还为全体党员家庭悬挂‘共产党员户’门牌。”田通说,他还要求党员村干部戴党徽、亮身份、做表率,真正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任职期间,田通传承了李章伟和韩力两位书记邀请科学家进村指导产业发展的思路,多次邀请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微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来村,对农户进行猕猴桃、马铃薯、食用菌等产业的种植指导培训工作,培训出骨干农户 400 余人次。以“授人以渔”的方式,帮助农户提高了作物单产量,增强了产业管护和低效作物面积调减等工作。

“院坝村属于山区,产业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农户不同程度存在‘重耕作、轻管护’的思想。”田通说,驻村以来,他组织为猕猴桃种植户购置诱虫板 2 万张,套袋 20 万个;累计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种植面积近 3 000 亩,新增种植烤烟 1 800 亩、猕猴桃 200 亩、大豆 500 亩、刺梨 500 亩、红心柚 200 亩。除此之外,在食用菌、小黄姜等产业推广种植基础上,田通继续加大种植力度,产业发展不断延续。田通还协助打造科技兴农“样板间”,累计示范种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产业项目马铃薯 70 亩、小黄姜 50 亩、食用菌 30 亩、软枣猕猴桃 10 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 50 余户增产增收。

为了提升村容村貌,田通在“水、电、路、讯”4个方面动起脑筋来。“只要关乎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都是大事。”田通说。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他协调安装饮水管道 12 000 余米、入户水表 1 600 余个;为了进一步保障群众住房安全,改造危房 114 户,搬迁 85 户;提升农村电网工程,惠及全体村民。“脱贫攻坚是惠及民生的大好事,我们一定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田通说。院坝村“组组通”硬化道路 8 条共计 32 公里,全村所有主干道道路、串户路全部硬化。“多年没有修的路,几年就修好了,还是脱贫攻坚战打得好,还是咱党的政策好!”在院坝村的街尾巷角,经常听到当地人这样的赞叹。

 “少年强则国强!”脱贫攻坚之余,田通无时无刻不挂念着村里娃娃的教育问题(图 6)。“驻村以来,我逢人就聊村里的孩子和学校,寻找爱心帮扶的资源。”田通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 年中国科学院机关团委“根在基层”调研团为院坝村小学捐赠 3 000 余元的篮球等器材,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为院坝村小学捐赠 3 000 余元幼儿教具及书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为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颁发 9 000 元奖学金,中国科学院行政管理局下属的公司为村贫困学生发放 2.4 万元帮扶金……“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我希望这里的孩子们能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学习真正的本领,在未来的某一天,重回家乡,建设这里。”田通欣慰地说,目前全村义务教育阶段没有一个学生辍学。 

后记

在中国科学院定点扶贫的贵州省水城县,李章伟、韩力、田通三位同志有作为,有担当。他们用 5 年的光阴,谱写了一首科技接力扶贫路上的动人乐章。2016 年,李章伟荣获“贵州省优秀第一书记”称号;2018 年,韩力荣获“水城县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六盘水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贵州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优秀个人”等称号;2019 年,田通荣获“六盘水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水城县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作者:文彦杰、杨柳春、金杭川、岳凌生;《中国科学院院刊》供稿)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