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吉林白城大安市佰澳格林农场新增的水稻田(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新华社长春11月9日电 题:吉林白城:昔日盐碱旱 今日米粮川
记者李双溪
“又是一个丰收年!”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大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清杰站在田埂上喜悦地说,合作社170公顷水田,今年产出204万斤水稻,每公顷比去年多收1000斤。他脚下的水田,10年前还是白花花的盐碱地。吉林省西部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将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今日的米粮川。
白城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这里干旱少雨,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严重。粮食亩产只有黑土地的三分之二,广种薄收,农民收入仅够糊口。白城市曾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在18%。
这是吉林白城大安市佰澳格林农场新增的水稻田(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有水就是绿洲,没水就是沙丘”是当地流传的一句俗话。曾经,白城8条主要河流有7条连续12年断流,700多个泡塘中仅57个有水。动物数量日益减少,许多珍稀动植物面临灭绝。
奇怪的是,缺水的白城市屡遭水患侵扰,每年7月到9月,当地降雨集中容易形成洪峰,1998年、2010年、2013年等年份就发生了洪灾。能不能将雨季的洪水留住以充盈泡泽,既缓解汛情又解决缺水难题?
自2013年起,吉林西部启动河湖连通工程,白城率先动工。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兴修水利工程,以提水、引水、分水方式,将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水系资源引到湖泡中存蓄,形成了莫莫格、向海等四大生态板块。
这是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新增的水稻田(7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在白沙滩副泵站中控室,电子屏上河湖连通工程的地图中,一条条渠系像毛细血管连接着大大小小几十个湿地,让光秃秃的盐碱滩出现了星罗棋布的蓝色。
江河水引入盐碱地形成了多个灌区。刘清杰所在的镇赉县建平乡民主村位于五家子灌区,该村曾是深度贫困村。2012年,刘清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承包盐碱地改造水田。8年来,水稻产量稳步提升,每公顷已达1.2万斤。如今该村整村加入合作社,村民水田年收入超过6000元。
据白城市农业农村局统计,自河湖连通、土地整理等工程实施以来,当地累计新增耕地约12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300多万亩,水田面积达315万亩,使白城成为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2013年到2019年,白城连续7年获得粮食丰收。
游客在吉林白城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游览(7月23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
“今年,我们撒下4.5万公斤蟹苗,收获了20万公斤河蟹!”养殖户程成指着大安市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的苇塘说。3年前,这里因为吉林省西部江河来水量减少,湿地水域面积大幅缩减,土地泛出白色的碱花,养蟹几乎成了泡影。
2020年5月,借助河湖连通工程,牛心套保湿地应急补水35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增加1000公顷。今年当地养殖户迎来了大丰收,20万公斤河蟹卖出了1200万元。近年来,白城市水面最大增加到180万亩,2019年渔业产量达4.7万吨。如今,白城市所有县市区均退出贫困县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