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嘎嘎,嘎嘎嘎……”一群群金黄色的鸭子看到它们的主人,欢快地打着招呼。正在查看鸭笼的刘彦忠乐呵呵地说,侍候好这座“聚宝棚”里的宝贝们,全村群众都高兴。
刘彦忠所说的“聚宝棚”,就是左权县寒王乡里长村的五座旱鸭养殖大棚。
刘彦忠是村里的贫困户,原来有8亩地,退耕还林后,他开始了养鸭的工作。“每天和这些‘小精灵’在一起,我感到高兴,最主要一年还能挣个五六万块钱,可比种地强多了。”
2018年,里长村在帮扶单位中国外文局的大力支持下,与河北兴达集团合作上马旱鸭养殖项目。先期建成3栋鸭棚,今年又建成2栋。
据了解,里长村旱鸭养殖园区占地面积5600平方米,圈舍结构为上下双层,每棚可容旱鸭15000只,一只旱鸭利润在1元左右,38—40天出栏,每年出栏6—7批,每栋年利润5万元左右。
“鸭子养殖由公司提供鸭苗、技术和饲料,棚舍内喂料、除粪、喂水等设备全部自动化,两名工人可以轻轻松松管理好一棚鸭子,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和养殖成本。”村委主任宋向林介绍。
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凝聚起村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村里创新链接机制,吸纳18户贫困户入股、6名贫困人口务工。
“再有八九天这批鸭子能长到7斤左右,就可出笼上市了,村里马上进帐7000多元。”第一书记王鹏满脸喜悦,他算了一笔账:扣除18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3000元和6名务工贫困人员每人每年6万元工资及各种开支,今年村集体养殖鸭子纯收入预计12万元。
“受疫情影响,虽然原有的计划没有实现,但我们正抢时间赶进度,加快新建鸭棚的设备安装,做好已出笼鸭棚的消毒工作,尽快购进鸭苗,努力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宋向林信心满满地说。(张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