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0月13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云端国际对话系列第三期“如何终结贫困?来自中美专家的对话”在线上举行,中美减贫专家针对贫困、社会发展、福利救助等各个涉及民生领域的具体议题展开专业对话,在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世界贫困程度、影响经济复苏之际,为共同推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推动全球减贫事业建言献策。
10月13日,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中国国际发展研究网络云端国际对话系列第三期“如何终结贫困?来自中美专家的对话”在线上举行。
中国农业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首先介绍了中美两国在扶贫战略方面的特点和区别。他表示,美国已经从发展与救助相结合的混合方法转变为以就业为中心的战略,而中国则从从专注经济开发的扶贫战略到更加注重扶贫政策与其他解决不平等收入政策间的衔接和一体化转变。中国未来的减贫也将更加关注城乡一体化程度、城乡就业市场一体化、贫富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乡社会服务供给差异等方面的政策和战略。
哥伦比亚大学康普顿基金会百年讲席教授简·沃德弗格就如何衡量贫困及其重要性这一主题发表讲话。她指出,准确的衡量标准对于衡量政府减贫努力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不同的衡量标准可能会导致减贫成果的巨大差异。
浙江大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表示,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自1978年以来中国贫困发生率一直在下降。他同时指出,基于对中国农村贫困程度和长期趋势的研究,中国在未来的工作中应思考新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减轻相对贫困。
哥伦比亚大学莫里斯·罗素讲席教授罗纳西·敏西阐述了影响黑人的扶贫结构缺陷问题,他介绍到,拥有不到四年大学学历的男性的工资、就业、婚姻和劳动力参与下降,这导致无法负担抚养子女的单亲母亲和非居民父亲的子女比例增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朱玲阐述了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在中国扶贫中的作用。她提出,中国在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针对农村人口和无工作的城市居民设立的非缴费型养老保险和公共财政补贴的基本医疗保险让贫困人口获得最大惠益,自2016年以来,这两个项目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已达到99%,社会保险、社会援助和人力资本投资方案多管齐下,相辅相成。
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终身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指出,减贫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中国的减贫政策同时也是经济增长政策。中国人储蓄较高,并在疫情期间储蓄有所增长,一方面高收入群体储蓄更多进行预防,另一方面低收人群体则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障碍。
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瑞·萨克斯进行了闭幕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伴随着一些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但近些年医疗、教育的广覆盖使这些不平等逐渐减弱。而美国作为一个成熟的经济体,发展速度的增长则要慢得多,且技术的变革和社会人口力量的存在使得人们收入差距更大。萨克斯教授认为,技术、教育和地理差异将继续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挑战,与此同时,所有发达国家都需要通过公共收入去实现社会公平所需要的广泛优质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