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秀山、东西协作……走出消费扶贫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0-10-02 10:19:5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叶开

关键词:消费扶贫,陇南,秀山,广东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 叶开) “天公意向人情满,灯月教同看”。团圆是中秋不变的主题,与天上的月光、街边的灯火相映成趣的,是家家户户红火的灶台和缤纷的“菜篮子”。在刚刚过去的9月,国务院扶贫办等11部门联合启动了“全国消费扶贫月”,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被纷纷搬进了百姓的“购物车”,丰富了今年中秋和国庆双节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


贫困地区农产品的质量如何?销路是否有保证? 消费扶贫的未来将往何处去?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跟随国务院扶贫办“消费扶贫行动”媒体走基层采访团带您一探究竟。


品质先行

甘肃陇南橄榄油为脱贫攻坚加“油”


甘肃省陇南市地处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白龙江中游,是中国油橄榄一级适生区,所产油橄榄品级可比肩意大利、希腊等世界著名产区油橄榄品级。40多年前,来自地中海沿岸的“橄榄枝”落户甘肃陇南开花结果,日渐成为家喻户晓的特产。目前陇南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达60万亩,已成为中国四大油橄榄生产基地之一。


伴着白龙江的水声,记者走进了位于陇南市武都区的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进入视野的除了苍翠的油橄榄林,还有印在产品宣传册上“品质与世界同步”的自信口号。


斩获多个国际大奖的祥宇橄榄油。中国网记者 叶开/摄


据了解,武都生产的橄榄油近些年来屡获国际大奖,背后的原因在于陇南的“五个独特”:位于北纬33度油橄榄黄金种植带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气温、日照、空气湿度等气候条件、独特的钙质土壤资源、与油橄榄生长相期相吻合的降水条件、优良的生态环境。


依托独特的区位条件,武都通过坚持规模发展、优化产业布局,采取“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油橄榄产业基地面积从2011年的18万亩扩大到49万亩,油橄榄主产区的1.01万户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脱贫目标。


“我们和农户签订协议的有32.6万亩,收购量占到陇南市的80%-85%,累计向果农支付9.7亿元,通过与专业合作社、农业技术专家、政府的合作,我们收购的油橄榄的品质得到了很好的保证”。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副总经理王伍信笑吟吟地迎上前来,介绍起了公司的“带贫”成效。


工作人员在包装成品橄榄油 中国网记者 叶开/摄


“在疫情期间,橄榄油的线下销售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公司通过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等方式积极营销,公司线上销售占比实现了翻番,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退,线下消费回升,预计今年橄榄油的销售量还是能实现增长,”王伍信说。


展望未来,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公司筹划着提高消费者认知度,加强与合作社以及农户的合作、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将更好的产品奉献给全国乃至海外的消费者。


网聚效率

重庆秀山“物流+电商”让网红产品时时达


挥别陇南,在蒙蒙细雨的陪伴下,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位于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秀山电子商务孵化园。一走入该园区,另一批前来考察的来访者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明明是周六,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来考察呢?


负责运营该孵化园的华渝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雷钧友及时解答了我们的疑惑,原来,秀山电子商务孵化园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培训孵化、仓储配送、品牌打造、营销策划等一站式服务,已经成功培育出年网络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5家,年网络销售额高达10亿元,共孵化各类网企、网店3600余家。这个考察团是特意从外地赶来学习本地电商运营经验的。目前,秀山全县的电商产业的从业人员达2.6万人,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3500余人。


“听说秀山这边有创业补贴,就过来试一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也难得很,合伙人走了好几个,我也差点放弃。没想到2016-2017年的时候,自热火锅变成了网红产品,有个店的销量一下子就卖爆了,我就靠火锅起家了”。搭上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东风,曾经是贫困户的廖衡,现在已经是重庆月贝凡电子商务公司的总经理。


廖衡处理线上订单 中国网记者 叶开/摄


回顾创业这些年的变化,廖衡印象最深的还是快递成本的下降。“从前发一单快递的价格是4元,现在1.8-2元就能发了,减少了50%的成本”。


这个让廖衡念念不忘的变化要归功于秀山物流园电商云仓。该物流园“立足秀山,服务武陵,辐射全国”, 面积达3.5万平方米,配备自动打包、自动贴单、自动分拣、立体货架等现代化设备,主要处理食品、生鲜类农副产品订单,日处理订单达10万单、峰值20万单。


一名工作人员在处理快递包裹 中国网记者 叶开/摄


据该园区的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园区发出的快递单票全程时效51.4小时,居西部地区时效第一。2019年快递发出量实现2300万件,是2014年的46倍。


秀山物流园电商云仓一角 中国网记者 叶开/摄


有了繁荣的线上的互联网产业集群和发达的线下物流网络,相信秀山的电商扶贫可以把更多“网红”产品卖向全国。


产销对接

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买全国”“卖全国”


告别秋雨中的重庆,一路南下,我们来到了空气中泛着一丝湿热的广州。


“这个鱼干怎么卖?”


“40元钱一包啦。”


在位于广州市荔湾区的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内,这样的对话声此起彼伏,场地内人头攒动,百姓在为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双节采购过节物资。


顾客在展台前查看扶贫产品 中国网记者 叶开/摄


导购员向消费者介绍扶贫产品 中国网记者 叶开/摄


近年来,广东把消费扶贫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方式和渠道,助力全国扶贫产品进入大湾区市场,形成体系化消费扶贫的“广东模式”,推动消费扶贫行动驶入“快车道”。推进消费扶贫必须尊重市场经济原则,只有供需双方互利共赢才能持续发展,消费潜力才能变为脱贫动力,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广东省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正按照“政府搭台、适当补贴、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基本模式开展运作,自2019年揭幕以来,共建立消费扶贫专馆56个,已经吸引了16个省份,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等单位组织企业入驻,承办各类活动30多场,实现交易额超3亿元。带动广东全省在线下建立消费扶贫智能柜1111个、专区281个、专馆195个,线上建立消费扶贫专业网站48个、网络专区98个,累计发行消费扶贫爱心卡54万张,有效构建全省消费扶贫网络体系。


践行“尊重市场,供需双赢”原则的不仅有广东政府主导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交易市场,还有由社会爱心人士自发创办的广州市消费扶贫服务中心(中洲农会),据了解,今年以来,该中心会同广州消费扶贫联盟共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达8亿多元,带动贫困地区增收2亿多元。


“贫困地区的农特产品带有‘真、珍、新、奇、特’的属性,往往是有品类、无品牌,以散户经营为主,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很难同城市郊区生产的农产品相竞争。”中洲农会的董事长袁野向我们介绍道。


中洲农会董事长袁野向记者介绍情况 韩靖/摄


“让扶贫产品卖的上价钱,最重要的还是要扶品牌,建立区域品牌,打造一个好的区域品牌,然后把一个区域的好产品放在一起,共同进行推广,这样一来,广告投入少,效果好,见效快。”据袁野介绍,通过活用政策资源,中洲农会运行三年以来不仅没有亏损还略有盈利。实现了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他相信,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贫困地区的农产品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消费扶贫在未来大有可为。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