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督战未摘帽贫困县】“小家伙”们引出了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09-29 09:57:31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曲欣悦,吴铎思,张子谕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新疆,致富,贫困户,农业产业,贫困县

最近,新疆策勒县策勒乡巴什玉吉买村村民帕塔木汗·图尔荪尼娅孜把一批达到出栏标准的商品兔交给当地的种兔养殖基地,获得了1700元的收入。帕塔木汗以前一直务农,是村里的贫困户,在当地的产业扶持下,她开始在家饲养幼兔,已经饲养了3批,每批150只,获利5000多元。

近年来,新疆和田地区围绕贫困户增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在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变干旱少雨的劣势为发展小宗类、多样化畜禽养殖的优势,并通过托管分红和吸纳就业等方式,使当地农牧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小兔子“蹦”出大产业

刚开始养兔子时,因技术欠缺,帕塔木汗养殖的种兔成活率不高。后来当地专门派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从饲料到喂养再到防疫消毒,手把手地帮助她和其他农户把种兔养好。

“和田地区气候干燥,能有效预防、减少兔子的病害死亡率,适合兔子生长。”在新疆帮帮兔农牧集团公司董事长陈勇看来,和田地区发展兔产业 “得地利”,而受益于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扶持政策,亦可“得天时”,关键是如何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打消他们心里的“退堂鼓”。

针对农户不会养、不敢养的情况,当地采取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位于策勒乡的新疆帮帮兔种兔养殖基地,托管了当地1030户贫困户的13万只种兔,按照每只种兔购买价格8%的比例给贫困户进行分红。此外,公司每年还免费提供100万只幼兔给合作社和农户饲养,并对达到出栏标准的商品兔进行回购,每只纯利润可达8元以上。

目前,和田地区出栏商品兔已达到4000万只,兔产业已成为和田农牧民增收脱贫的特色产业。

家门口养出“致富鸡”

金秋9月,墨玉县午后的阳光还很强烈。走进胡木丹村的金鸡养殖园,道路两旁的核桃林已经绿树成荫。在核桃树下,一座座养殖拱棚里成群的尼雅黑鸡是当地村民的“致富法宝”。

胡木丹村有耕地940亩,主要以核桃种植为主。单纯的核桃种植无法为村民实现脱贫增收。为了解决“核桃树下到底该养什么、种什么”的问题,胡木丹村走过了一条探索之路。他们先后种过大蒜、小麦、玉米等作物,但作物品质不佳,农民也很难赚到钱。

“一些农民为了种植的几亩小麦放弃了在工厂打工的机会,要赶回来收小麦。化肥、人工成本等算下来,不但没赚反而亏了。”感到这样下去不行,村民们集思广益,决定试试在核桃树下养鸡。

“每个贫困户一个拱棚,可以养100只黑鸡,黑鸡养殖3个月后,下的鸡蛋售价是1.5元~2元/枚。5个月后每只黑鸡可卖65元,扣除鸡苗饲料成本,可以增收4500元。一年出棚两批黑鸡,103个贫困户就能实现户均增收9000元。”新疆信访局驻胡木丹村第一书记李玉刚给村民算了另一笔账,两下相比,大家都感到林下养鸡这条路子选对了。

如今,该村已建成牛羊养殖、兔子养殖、鸽子养殖等8个合作社和1个扶贫车间,形成大户带贫困户、能人带困难群体的格局,全村40%以上的贫困户参股合作社、90%以上的劳动力得到有效就业。

农民进厂变工人

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饲料、种源、扩繁、屠宰、加工等农业全产业链在和田地区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走进厂房,领到了工资。

9月20日,在于田县希吾勒乡津垦牧业肉羊扩繁场,记者见到了一身灰色工作服的买买提阿不都拉·麦图送。今年8月,他入职公司,成为一名司机。

成为“上班族”1个多月的买买提阿不都拉很喜欢自己的新身份。除了家里养殖澳湖羊获得的收益,现在每个月他还可以领到2300元的工资。目前,该扩繁场直接吸纳122人就业,其中90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

在洛浦县,28岁的女工艾比拜·麦麦提姆因为技术熟练,已经晋升为洛浦县利田香农食品公司鸭肉屠宰厂净毛车间主任,工资也从最初的每月2000元增长到4500元,“在厂里上班感觉比以前更有奔头,我要更加努力地工作”。

近两年来,和田已经建设了8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0家、总量达到133家,成立3111家农民合作社,建成饲料加工厂15个、屠宰场22个,引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6家。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