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阳山的阳照亮黑墙的黑

发布时间:2020-09-16 09:48:09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阳山村,布鞋厂,小康示范村,小康生活,光伏电站

新华网9月16日电(刘绪尧)阳山村位于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柳沟乡,属高寒阴湿地区,地理区位偏远。当地人说,阳山村是“挂”在坡上,“搭”在梁上的山村。

如今,雪峰下的阳山村已经成为甘肃省小康示范村。七年时间,旧貌换新颜,阳山村用发展诉说着村民走向小康生活的动人故事。

记忆里的黑墙

当记者走进阳山村,映入眼帘的是设施齐全的“六位一体”广场、修葺一新的幼儿园、家家户户白墙灰瓦的新宅院,两车宽的水泥路直通各村民的家门口。蓝天、白云、青山、绿野、羊群,再加上盛开的格桑花,村里透着一股子幸福的气息。

然而,过去的阳山村在村民眼里却是黑色的。

过去的阳山村是什么样的,村支书安福雄回忆说,村子里全是烂泥路,村里到乡上4公里路得走一个小时,全村只有两辆三马子(三轮车),家家住的都是土坯房。领导到村子里走访贫困户,坡陡到越野车都上不去,得手脚并用地往上爬。

阳山村自然条件严酷,耕地面严重不足。全村341户1400多名村民,耕地面积1334.2亩,人均耕地1亩左右,常年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地里种的小麦、洋芋只能勉强糊口,全村贫困面一度高达62.8%。

记者走进脱贫户赵双成家里,在兰州上大专的小儿子赵旭东正巧趁暑期在家里帮农。提到记忆里的阳山村是什么样子的,17岁的赵旭东回忆说,“印象最深的就是村头的大黑墙,村里有什么通知就写在黑墙上。”

“各家各户也都是土墙,都是黑的,经常拿着粉笔在上面涂涂画画。”赵旭东一边洗菜籽,一边聊起过去的阳山村。“现在的广场以前就是土操场,小时候常在那磨瓦片,小伙伴们一起把瓦片在石头上磋圆了,比谁的(瓦)滚地远。”

10岁以前,赵旭东家住的是土坯房,土墙上垒一个窗架子,是没有玻璃的,夏天热的时候通风,冬天冷了再糊上报纸。屋里屋外都是土,一年到头房间里也不透光,人住在里面很压抑。现在,村里家家户户盖起了砖瓦房,贴上白瓷砖。用赵旭东的话说,村子变亮了。

变化中的阳山

2013年开始,阳山村变了起来,这个过去低头看土、抬头望天的小山村,乘着扶贫攻坚的东风,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面对通路、住房、饮水等必须解决的问题,阳山村采取先通水,再通路,后盖屋的三步走模式。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这一要求,在建设基础设施、培育富民产业、提升能力素质和易地扶贫搬迁、公共服务保障、金融资金支撑等六方面狠下工夫。

根据阳山村高寒阴湿的气候特性,阳山村选定了养殖、种植两条扶贫路。从村民自发利用扶贫贷款养羊起步,到2016年以由致富带头人牵头,成立阳山生态养殖合作社。经过四年发展,合作社社员已经达到130余人,存栏羊1200余只。

2017年,阳山成立了种植合作社。合作社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资金入股,合作社经营者电动群众脱贫致富。合作社带领村民种起了种起中药材,曾经只能种洋芋、玉米、菜籽的山间田地里,长出了黄芪、党参、冬花等药材,年产值近200万元。

为解决妇女就业问题,阳山村还办起了小微企业——河阳布鞋厂。这是一家政府扶持、妇联牵头、国侨办帮扶、妇女自愿参加创业的条件下成立的合作社,于2016年6月登记注册。村里的妇女经过培训后即可上工,忙时在家做,闲时到厂里,按件计酬。

通过政策扶持和村民的自生力,自2013年以来,阳山村累计减贫107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初的62.87%下降到2019年底的1.9%。阳山村也从一个贫困村成为全省小康示范村。

照暖心房的光

得益于东西部协作一对一帮扶,厦门市海沧区对口帮扶积石山县,厦门临夏东西部协作,合作共建的光伏项目正在发挥扶贫的 “造血功能”。

在阳山村,贫瘠的山岭上建起一座座光伏电站。2018年以来,厦门市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1.58亿元,参与临夏州下辖的7个县建成村级光伏电站122座,惠及287个贫困村2.45万户贫困户9.68万人。目前所有光伏电站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每个电站每年净收入约45万元,可持续收益20年,收益的80%将用于原来确定的贫困村开发公益岗位。

在122座光伏电站里,有4座是阳山村联村光伏扶贫电站。祖祖辈辈顶在脑门上的大日头,成了照亮小康生活的幸福之光。这一缕光,不仅照亮了富的希望,驱散了贫的阴霾,更暖了阳山村百姓的心坎。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