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市的漆树坝镇唐家坝村,坐落于巴山腹地的群山之中。从勉县县城向西南驱车约50公里,一路蜿蜒起伏,海拔高度逐渐上升至1000米以上。再往里走,就来到了一座山间“牛舍”。
2018年底,这里由中国铁路总公司投资167万元建设的生态肉牛养殖基地正式完工,并于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在这个总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内,饲养了肉牛100头,以西门塔尔、夏洛莱、安格斯三种肉品等级较高的肉牛品种为主。
“现在的规模变得比以前更大了,设施更完善,参与的养殖户更多,而且都能从中受益”。张红永是村里养牛合作社的带头人,早在2016年,张红永在自己的摸索下,已经有了20多头牛的养殖规模。当时,虽然东挪西借凑了三万多元,盖了两间单砖木顶的牛棚,但已经是全村养牛规模最大的养殖户。“家里面的日子总算好了一些,但是养的都是土黄牛,卖不上价,还欠了债,再想发展很困难。”张红永回忆道。
2016年,西安机务段精准扶贫工作队正式进驻唐家坝村。经过实地调研,工作队发现村内坡地、林地居多,气候环境适宜养殖业发展。同时,村内耕地种植的农作物丰富,可提供充足的青饲料和干饲料供养殖。
在了解到张红永养牛的经验后,工作队鼓励他扩大规模。最终,由张红永领头、61户贫困户参与的“勉县唐家坝村红永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从此,养牛成了深山里的新兴产业。
张红永与秦海斌在养殖基地内。国铁北京局 杨宝森 摄
“肉牛的生长快,抗病能力强,耐寒也不怕潮湿。经过我们的摸索,发现肉牛原产地欧洲的气候条件与唐家坝相似,很适合在这里饲养”。唐家坝驻村扶贫第一书记、来自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的秦海斌一边向记者介绍肉牛特点,一边盘起了收入账:“今年年初,我们成功销售了20头安格斯肉牛,价值40万元;我们繁育小牛40多头,目前也已经销售了20头,收入20余万元。”
“上个月,我们还联系了新乡县的宏亮牛肉干加工厂,签署了销售协议,每年销售60头,销售额达到176万元,达到定期稳定供应。”
肉牛饲养基地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让村里的贫困户通过认养母牛、领养小牛、牧草饲料“种植+包收”,以及提供工作岗位等五种模式,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谈到在这里务工能如何带动群众收入,张红永谈到,“我们长期有几位贫困户在此务工,根据工种不同,每年工钱能给到2万至4万元。”每个贫困户还可领养一头小牛,每头牛在7个月的认养周期后,年底按斤结算回收。张红永算了一笔账:“领走时小牛400斤左右,养大了有800斤,按照每斤10元的价格收购,一头牛可以为每户增收4000元左右。”
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群众。除了养牛,养殖基地还带动了当地种植作为牛饲料的“高丹牧草”,形成了完整供应体系。“高丹牧草”由高粱和苏丹草杂交而成,是适用于肉牛的草饲料。经过走访,最终带动26户贫困户种植高丹牧草,为肉牛养殖基地提供了饲料保障。同时,唐家坝村大量种植的玉米也能加工成牛饲料,得到完全利用。农户将玉米卖给养殖基地作为饲料加工,不但收购价更高,还解决了加工繁琐、山区向外运输不便的问题。
养殖基地一旁,由国铁集团援建配套的饲料搅拌机、打包机轰隆作响,秦海斌拿起封装带,在饲料打包机上装了满满几袋,对记者说,“随着养殖数量不断扩展,自动化设备也逐步完善,解决了现代化养殖的大规模需求。”
几年来,国铁集团和西安局集团公司共计向唐家坝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了217万元资金,用于援建唐家坝村肉牛养殖项目。在认养母牛、领养牛犊、种植饲料、土地流转、长短期务工五种帮扶模式下,带动61户贫困户依靠分红平均每户增收1300元;有11户依靠领养户均增收4000元;依靠种植牧草、饲料包收带动22户平均增收973.1元;依靠务工带动8户平均增收1493.8元。同时,还通过流转34.1亩贫困户土地用于种植牧草,带动9户平均增收1136.7元。
如今,产自这里的高品质牛肉,走出了蜿蜒的山沟沟,走进了扶贫产品展销会,已成为唐家坝村的“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