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苦熬 不如苦战——四川省通江县贫困户李国芝的脱贫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12 09:33:23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刘洪全 李传君 | 责任编辑:杨霄霄

关键词:四川,通江县,贫困户,李国芝,脱贫

走进李国芝的新居,一楼大厅挂着5张奖状,都是2016年和2017年四川省巴中市及通江县授予他有关脱贫攻坚先进的荣誉。另外还有一块牌子,是他种养基地的营业执照。

在搬进新居前,李国芝一家6口住的是一座破瓦房,2014年刚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他在自家堂屋的竹篾泥巴墙上写下——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几年来,李国芝靠他一人的劳力,种花椒、种银耳、种中药材、养羊、养鸡,即使搬进新居,也要每天上山住窝棚,伺候他那些产业“宝贝”,很晚才回家休息。

如今,他十分自豪地说:“每年收入10万元没问题!不说别的,就我家那5亩退耕还林的华山松,每年采松果、卖松子都有一两万元呢!”


一头默默苦干的“孺子牛”


从通江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后才能到达诺水河镇,再驱车爬上九弯十八拐的山村公路,上到海拔1100米左右的小骡马村,需要40多分钟。记者赶到时,碰巧李国芝在村委会开会。眼前的李国芝,穿一件蓝布中山服,脚上是一双深桶雨靴,黝黑的脸憨厚地笑着。

李国芝是村干部“强行”把他从地里拉来开会的。他说,他早上5点多就起了床,从家里骑摩托车跑了一公里多,到产业基地给银耳打水。随后,才赶回来开会的。“像这么热的天,每天要给银耳打三次水!”李国芝说。

李国芝的银耳远近闻名,耳棒生的耳子多,每朵又白又嫩又大,采收烘干后卖的价格也高。“6月至10月是采银耳季节,每7天采一次,我一共700多根耳棒,大概会烘干成100余斤耳子,能卖两万多元。”李国芝说,经过帮扶单位县文广旅游局宣传,产品供不应求。

54岁的李国芝上有年已八旬的父母,下有一双儿女,大女儿在外务工,儿子才7岁,妻子右手残疾,只能干简单的家务活。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由于处在地广人稀的山区,李国芝家有15亩地,2000年退耕还林种了5亩华山松。

“平时我每天要从家里到山上跑三四个来回,一早上山,7点半回来吃早饭,然后送孩子到镇上念书,之后赶羊上山;上午在地里干活,困了就在窝棚小睡一会儿;下午下山接孩子,然后再上山,直到晚上才回来。”如此辛苦的日子,李国芝叙述起来却十分轻松。


一段不堪回首的苦日子


李国芝家的老房子位于叫李家粱的山顶上,每年冬天寒风肆虐,有时候住在屋里还像露在外头,且有长达两三个月的冰雪期,一家人只能窝在屋里爨火取暖。“就算是春夏两季,也只能种点苞谷和洋芋,而且是广种薄收,仅苞谷种子就要耗费七八十斤。一旦遇上灾荒,连种子的本都收不回来。”说起以往的日子,李国芝便愁眉紧锁,哀叹不已。

家里唯一经济来源就是靠多余的苞谷和玉米喂猪,多的也喂不出来,一年就一两头,杀一头年猪,卖一头购买日常油盐酱醋。可山路陡峭,要把猪卖出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事先联系买主,然后得请人一大早把猪抬到有公路的地方,等收猪的车来,往往这一等啊,就是一整天,盼到天快黑的时候买主才来,一过秤,还要扣10斤皮毛。”李国芝叹息道。

这一带属于喀斯特地貌,虽然一年四季雨水不少,可留不住,一到天干时节,家家户户都得去远处背水。“因此,背水桶就是我们这边家家户户的标配,一桶水一百多斤,非得一个壮年劳力不可;我们家就靠我,早晚都得去一公里以外的地方背一桶才够,有一次排了好几个钟头才算装满一桶水,可快到家的时候一个跟头……”说着,李国芝眼里泛起泪花。

李国芝说,他们家已有三代人住在李家粱上,从小他就有个愿望,希望有一天能搬到一个冬天不冷、吃水不愁的地方。2017年,李国芝同其他20余户贫困户整体搬到柳林溪聚居点,家家户户都是独栋两层小楼,通了水电。搬家时,李国芝把一些旧家具丢弃了,而第一个选择丢弃的物件,就是那令人伤心的背水桶。


一种不胜不休的倔脾气


拆除老屋复耕的时候,李国芝伫立屋前许久,他眼巴巴地看着每一根屋梁被卸下,每一块瓦片被移走,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是当他看到正堂屋墙壁上,他亲手写下的那几个字,那是他几年来坚持苦战的精神支柱。

“2014年底,我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心里非常激动。我激动不是因为从此可以得到扶持,而是终于看到了摆脱贫困的希望了。”李国芝说。当时,他的小儿子才一岁多,在地里忙活一天,还得回家哄爱哭的孩子。那天,李国芝用背带把孩子绑在自己身上,手里攥着蘸满墨水的毛笔,爬上梯子,挥手写下:宁愿苦战,不愿苦熬!

“你为什么要写下这几个字?”记者问。“我是想,既然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那自己就必须付出努力,否则,再好的政策也脱不了贫。我是下定决心了,一定要不断努力,一定不辜负国家的政策,一定要摆脱贫困!这几个字就是鞭策我的力量。”李国芝说。

于是,李国芝用5万元小额信贷和一万元产业周转资金,买来20只山羊,2000株花椒树苗,一亩魔芋种子,还有两亩大黄种子,就这样说干就干了起来。“第一年收成就达四五万元,以后逐年增长,2016年就脱了贫,去年收入超过10万元。”李国芝说。

现在李国芝的产业基地采用种养结合,常年保持存栏20只羊,一两百只鸡,700多根银耳棒,2000余株花椒,并种植少量魔芋和大黄。苦战出来的好日子来到了李国芝身边。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