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来信综述·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①)

发布时间:2020-06-22 10:28:53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本报记者 金正波 杨文明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羊肚菌,扶贫项目,芭蕉芋,贫困户,产业基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挑战更为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如何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近期,不少基层干部群众纷纷来信,畅谈打赢脱贫攻坚战信心,并针对薄弱环节积极建言献策。本版推出“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编  者

车刚刚翻过山头,一片坐落在山坳中连绵的大棚出现在眼前。这是云南曲靖市麒麟区潇湘街道石灰窑村的扶贫车间——羊肚菌种植基地。这个流转土地47亩,吸纳5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的扶贫车间,投产后的第一次丰收,就遇上大考。“谁会想到遇到疫情呢?”看着喜获丰收的羊肚菌卖不出去,石灰窑村驻村第一书记陈珉笑不起来。

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有许多硬骨头要啃,疫情又带来了新的挑战。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发挥好产业扶贫的普惠性、根本性作用。如何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将损失降到最小?如何脱虚向实,持续巩固好产业就业扶贫成果?近期,不少基层干部群众来信谈看法、提建议。

疫情袭来,如何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

“要不是区里想办法牵线搭桥,我的香菇就全砸手里了”

“疫情一来,几乎所有餐馆都关停了。正盼着采摘羊肚菌,能给两个孩子筹集学费,这可怎么办啊?”石灰窑村村民蔡称囡独自一人抚养着正在读大学的女儿和上高中的儿子,陈珉入户走访听到这样的话,实在坐不住。回到村委会和村组干部商议过后,大家决定:村干部帮忙推销。哪怕有人只买一公斤,我们也送货上门!

很快,一条“本地羊肚菌新鲜上市,一公斤起购,电话预订,送货上门”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传开了,陈珉的电话瞬间成了热线。村干部、合作社股东每天往返于城区和村庄之间,当起了义务送货员。随着全面复工复产,陈珉又到城区跑了几家大餐馆和超市,达成了长期专送协议。通过努力,鲜羊肚菌的销量终于上去了。

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说,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正常的农业生产经营秩序影响较大,时令性农产品滞销,农业生产物资运不进来,乡村旅游基本“停摆”,农民工返岗就业受阻,一些农民家庭收入下降,不少涉农企业损失严重。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很多地方纷纷行动,采取应急性帮扶措施,解决扶贫产业遇到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渡过眼前的难关。

重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兰桥镇巨龙村村民温强是2019年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在帮扶下养殖了3000只土鸡。巨龙村驻村第一书记冉鑫说,如果这批鸡卖不出去,温强就要返贫。冉鑫和其他村干部一边收集群众家里过剩的蔬菜,担保赊购玉米、红薯等粮食,解决土鸡“吃饭问题”;一边积极与县里的物流园对接,解决鸡蛋销售问题。

“要不是区里想办法牵线搭桥,我的香菇就全砸手里了!”3月10日,在湖北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青龙泉社区扶贫产业园八片区,村民王青华滞销在家的1000多斤香菇终于卖出去了。郧阳区读者陈新才介绍,今年受疫情影响,当地香菇一度滞销。困境之下,郧阳区相关部门组织邀请浙江、河南、广东等地7家香菇收储企业驻郧开展营销收购活动,缓解了农民香菇滞销的问题。

防控常态,如何监测预警扶贫项目风险

不少种植大户金融意识偏弱,金融机构应主动作为

扶贫干部当起了义务送货员,利用微信朋友圈卖货,协调厂商“点对点”收购,动员贫困户就近就业……这些应急性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带来的影响,让不少扶贫产业“喘了口气”。不少读者来信反映,眼前关口过去了,还应盯紧疫情带来的连锁反应,有针对性地出台更多更实的帮扶政策,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巩固好扶贫成果。

“受疫情影响,产业就业扶贫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湖南益阳市读者李保近日深入湖南安化县烟溪镇卧龙村走访调研了扶贫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安化县一家茶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施产业帮扶。通过发放生物菌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生产物资,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发展茶叶生产,不仅解决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增产增收。2019年,这家公司向欧美国家出口了价值数千万元的红茶产品。但今年受疫情的影响,茶叶出口受到较大冲击,影响了产业就业扶贫项目,难以有效持续带动群众受益。

对此,李保建议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加强疫情对产业就业扶贫成果影响的风险监测,科学分析当前产业就业扶贫项目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同时,加大对扶贫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及时发放扶贫小额信贷,适当延长受疫情影响还款困难贫困户和帮扶企业的还款期限,增强贫困地区扶贫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不少种植大户金融意识相对偏弱,金融机构不能坐等他们上门求助,应该主动上门服务。”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主任助理陈菲建议。

前不久,疫情造成运输困难,云南陆良县大莫古镇挪岩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卢培华存栏的羊卖不出去。他不仅一下子拿不出买羊崽的钱,就连饲料钱也没有着落。曲靖陆良农商银行筛查贫困户经济档案时发现了这一情况,主动与卢培华联系并开通绿色通道,很快就向他发放了5万元扶贫小额贷款,极大缓解了农户的资金压力。

目前,各地疫情防控已常态化,为应对疫情对产业就业扶贫项目带来的影响,湖南汝城县读者朱诗慧建议利用扶贫车间等扶贫项目千方百计扩大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同时,开发临时特岗,提高岗位补助标准,在农产品采摘、分拣、装卸、运输等环节优先使用本地贫困劳动力,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不失业。

危中有机,如何探索产品线上销售

一些扶贫产业,产销两头对接不顺畅,种多少心里没数,卖给谁心里没底

又到樱桃成熟季。与往年不同的是,山东招远市读者滕洪坤看到当地不少合作社尝试网络直播卖货,把樱桃、大棚黄瓜等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电商销售、直播带货等网络渠道,由于观念、技术、设施所限,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滕洪坤说,一些村里扶贫产业虽然发展起来了,但或多或少存在单纯依靠线下销售的问题,产销两头对接不顺畅,种多少心里没数,卖给谁心里没底,丰收不增收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受疫情影响,线下经济受到冲击,如何进一步打开销路,成了扶贫产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线上销售为扶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离曲靖市城区较近的麒麟区珠街街道共享农场有自己的‘扶贫助农小菜篮’微店,蔬菜、水果、谷物、肉蛋禽应有尽有,并且可以实现‘当日线上下单,次日快递送达’。”谈起利用好线上平台,陈珉说:“经过疫情,我们对今后的发展模式也有了新思考,借鉴珠街经验,整合村内其他农副产品,打造一个固定的电商空间,让山货走出去,村民才能实现持续稳定的增收。”

搭上电商平台的快车道,扶贫产业发展有潜力有前景。滕洪坤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可以加大农产品电商化的扶持力度,提高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建立起农产品线上销售的长效机制,更好地支撑扶贫产业发展。

此外,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短平快的种养殖业面广点散,形不成拳头产品;部分特色农产品藏在深山人未识,卖不上价。朱启臻认为,还应该在延长产业链上下功夫,探索文旅农融合,把农户、企业、批发市场、电商平台等连接起来,挖掘潜力,放大特色,做到持续稳定脱贫。比如,有些乡村生态园稻田既种稻又养鱼,鱼反过来给稻田施肥;农民土地流转入股,外出务工赚钱;游客既可以观光,又可以购买当地特产。

一线思考,如何防止产业跟农民增收关联度不高

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疫情发生后,如何拎稳“米袋子”、压实“菜篮子”等民生保障问题,格外引人关注。许多读者来信认为,我们不仅要战胜疫情带来的种种挑战,更应该放眼长远,思考应该建设什么样的乡村和发展什么样的农业。

“如何让扶贫产业行稳致远?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朱启臻认为,近年来,各地产业就业扶贫成果不断巩固,成绩有目共睹,但也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值得注意。比如,一味贪大求快,片面追求规模经济;跟风上,产业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跟农民增收关联度不高,等等。

四川绵阳市读者唐加加认为,发展什么产业,规划多大规模,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找准市场需求和群众意愿的平衡点,激发产业发展潜力,真正让地方产业发展从“输血”变“造血”。

“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一定要注意防范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风险。”云南临沧市临翔区马台乡南糯村驻村第一书记龙明锋说。“从长远看,产业扶贫不仅要做好产品,也要在技术、加工、营销、品牌等方面发力。”龙明锋介绍,在做好茶叶产业帮扶同时,南糯村完善脱贫对象收入稳定增收长效机制,引入芭蕉芋、红薯淀粉加工厂及大型茶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促进产业多元化。

产业扶贫还应力戒形式主义。冉鑫说,少数干部只管项目落地,对于是否能够真正产生效益考虑还不够周全。比如,一些扶贫产业项目申报和立项缺少前期论证和实地考察,难以落地;部分产业周期长、成本高、见效慢,百姓短期内看不到实惠,缺乏积极性;为了迎合检查,虚报扶贫产业数量,等等。

冉鑫认为,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更应该绷紧弦、加把劲,因地制宜,脚踏实地,立足长远,努力让扶贫产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