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产业扶贫路更宽 稳稳幸福握手中

发布时间:2020-06-19 10:53:26 |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产业,庭院经济,中草药加工,我市,果树

在夏日暖阳的照耀下,走进呼和浩特广阔的田野,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在这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得到了集中展现。满目青山翠绿欲滴,村在林中、家在绿中、人在景中,一条条水泥路从青山绿水间穿过,一栋栋白墙红瓦的农舍错落有致。人人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房子有了,保障有了,产业有了,收入增加了,脱贫了,幸福指数更高了。

据统计,经过去年的努力,呼和浩特市1个国贫县和1个区贫县“摘帽”,67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全部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这是首府脱贫攻坚交来的满意答卷。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站在清水河县宏河镇西库伦图村坡梁地顶部,向下俯瞰,上万亩果树长势喜人,村民们有的正在锄草、有的在浇水,一派热闹景象。

“以前这坡梁地,看天吃饭,打下的粮只够家里吃。”指着眼前的一幕,曾经的贫困户张贵河激动地说,“现在这些地还是我们的,果树他们帮着种,种活以后树也是我的。不仅如此,还给每亩1200块钱的退耕还林补贴。”

张贵河说的坡梁地,如今已经种上了满山坡的果树。一阵微风吹来,上万亩果树正舒展腰身,迎风吐绿。据清水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清水河县百万亩扶贫林果基地,总建设规模为100万亩,各项目区林果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7亿元,“林果产业将真正成为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民生工程。”

“村里的产业多了,我们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了。”望着眼前的一片“花果山”,张贵河高兴地说。

武川县耗赖山乡圪顶盖村依托冷凉的自然气候条件,组织村民发展食用菌种植也已初显成效。更重要的是,自从村里有了自己的企业,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回到了家乡。一直在外打工的河北小泉自然村村民王才才和老伴回到了村里的食用菌企业工作。“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现在每年能收入五六万元,我还被评上了企业的科技特派员。”王才才笑着说。

与王才才一样每月有了固定收入的,还有武川县德胜沟乡酒馆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以清。

“我现在在车间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的工资,在家门口挣这么多钱对我们农村人来说真是不错。”正在武川县德胜沟乡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中草药加工车间分拣黄芪的陈以清说。

2018年初,通用技术集团利用集团下属中国医药在天然药物领域的传统优势,在武川县成立了首家规范化中药饮片企业——内蒙古通用中药有限公司。公司的药材加工厂就开在了陈以清家门口。

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句句充满希望的话语,一项项见实效的举措,见证着脱贫攻坚给全市带来的巨变。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治本之策和基础支撑, 注重选好项目、注重落实政策、注重解决销路、注重完善机制、注重稳步提高贫困人口经营性收入。为真正抓好产业扶贫,我市重点从三个方面下功夫。抓好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构建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支持和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为农户提升收益,带动贫困户脱贫;抓好集体经济。通过建立农村合作社的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注重压实旗县区、乡镇两级党委书记和村两委班子责任,实施目标管理,签订责任状和承诺书,确保集体经济增收效益;抓好庭院经济。庭院经济是贫困户的小钱包和增收致富的好渠道,投入小、见效快,劳动强度低,符合农村家庭特点和实际。鼓励各旗县区因户制宜、因人制宜,加大对发展庭院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资金整合、财政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推动农户稳定脱贫、勤劳致富。

1  2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