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赣州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近年来,赣州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减贫。2020年,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1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0.37%。赣州推进脱贫攻坚有哪些经验做法?如何将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结合?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做客新华网2020全国两会特别访谈,与网友交流。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赣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曾文明
新华网: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据了解,赣州今年实现了整体脱贫,请先介绍一下赣州脱贫攻坚的情况?
曾文明:赣州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人民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有11个罗霄山连片特困地区县,其中8个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底有贫困人口194.88万人,到2014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03万人,是江西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赣南老区发展。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赣南老区人民感恩奋进、尽锐出战,向区域性整体脱贫发起总攻。
一是赣州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减贫。今年4月26日,我市于都、兴国、宁都、赣县等最后4个贫困县顺利退出,至此,全市1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0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19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底的26.71%降至0.37%,实现历史性整体脱贫。
二是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得益于《若干意见》的出台实施,住房安全、饮水安全、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等突出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广大贫困群众住进了安全房、喝到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压电、连入了4G网,村村通了水泥路、建了卫生室,义务教育、基本医疗都有了保障。
三是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底的4684元增加到11941元,增长1.5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底的2566元增加到10214元,年均增幅31.28%。2019年,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较2011年实现翻番。
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具体工作中,赣州是如何组织推进的?
曾文明:近年来,赣州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各类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
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各级党政“一把手”任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并把脱贫攻坚成效作为各地各部门综合考评、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树立了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鲜明导向。
选优配强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全市派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近万名,行政村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实现全覆盖。
市、县财政每年按不低于10%的比例安排扶贫资金,特别是财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财力的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向脱贫攻坚倾斜。2016年至2019年,全市共投入扶贫资金788.78亿元。
这是江西省瑞金市叶坪乡华屋自然村(2019年5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新华网: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必须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赣州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探索出哪些好做法?
曾文明:近年来,赣州认真按照中央“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对标对表抓落实的基础上,着力在产业、住房、健康等领域出实招,推动脱贫攻坚质量高、可持续。
创新推广“五个一”机制,让贫困户走好“产业路”。按照“选准一个产业、打造一个龙头、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扶持一笔资金、健全一套服务体系”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脐橙、油茶、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光伏等特色产业,通过贫困户直接发展产业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结等方式,覆盖带动90%以上的贫困户稳定增收。
推进农村保障房建设,让贫困户住上安全房。根据贫困群体不同情况,分类实施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农村保障房等安居扶贫工程。特别是对自身无能力建房的特困户,由政府出资,就地就近建设农村保障房,帮助农村特困群众圆“安居梦”。
构筑“四道医疗保障线”,为贫困户撑起“健康伞”。从2016年起,我市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的基础上,增设“疾病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筑起健康扶贫“四道医疗保障线”,贫困户住院免交押金,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医保一卡通即时结算”,住院报销比例稳定在90%左右,有效遏制了因病致贫返贫。
这是江西于都县梓山镇潭头村一景(2019年5月20日摄)。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新华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赣州是如何克服疫情影响,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
曾文明:疫情发生以来,赣州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迅速出台应对措施,通过优化产业奖补、加强就业激励、强化兜底保障等办法,着力解决贫困群众返岗就业难、农产品滞销、临时性生活困难等问题,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
一是帮扶不中断。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组织驻村工作队、乡村干部下沉到村组一线,一手抓防疫,一手抓扶贫,下拨临时救助备用金1400多万元,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
二是产业不中断。由市、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挂点建设1个扶贫产业经营主体,驻村帮扶单位帮助挂点村至少发展1个扶贫产业;同时,加大消费扶贫力度,推动扶贫农产品进市场、进食堂、进社区、进便利店。
三是就业不中断。政策激励方面,对新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园区企业,给予700元/人的招工补贴;对新增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的扶贫车间,每增加吸纳1人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用工补贴。优化服务方面,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公众号、赣服通等,将招工信息精准推送到贫困户手中,并统一调配车辆组织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市近56万贫困劳动力基本实现稳岗就业。
2月26日,在赣州市南康区跨境电商产业园,销售员工通过手机直播的形式推销家具。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新华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请问赣州在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做了哪些探索?
曾文明:我市着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制定了《赣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9-2022年)》,围绕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做了一些具体探索。
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升级。在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大对非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比如,设立“农业产业振兴信贷通”,由财政安排10亿元风险缓释金,按1:8撬动银行资金,既保障贫困户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又加大对非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相衔接。
推动扶贫干部向振兴先锋转变。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比如,实施村干部履职动力、能力、绩效“三提升”工程,提升村干部待遇和能力,稳定村干部队伍。同时,加强教育、卫生、农业生产服务等乡村紧缺型人才培养,每年定向培养乡村教师800名左右,2016年以来定向培养乡村医生930多名。
推动特惠政策向普惠政策过渡。探索实行差异化医保政策,对兜底保障人群由政府代缴医疗保险,对贫困边缘人群给予50%的缴费补贴,对一般人群给予25%的补贴。同时,创新推出精准防贫保险,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两类重点人群购买防贫保险。目前,我市精准防贫保险已覆盖129万人。
推动基础设施向城乡一体发展。在原先满足贫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规划、建设和管护。比如,在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基础上,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立与城市供水同质同服务的农村供水服务体系。同时,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有14个县(区)实现城乡环卫“全域一体化”第三方治理,今年将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