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左权“五地一产”入市改革 探索稳脱贫促振兴新机制

发布时间:2020-05-06 14:26:22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张润平 陈晓文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改革,入市,集体,工作,左权县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山西省左权县把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作为奋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切入点,通过唤醒农村资源,壮大集体经济,探索出“四路并进”的稳脱贫促振兴新机制。

百里画廊“黄金谷”, 太行醉美新景观。从左权县城沿207国道、322省道至麻田镇,一排排规划独特、栽植整齐的“金色”苗木在春天里舒展枝条,与路旁桃红、柳绿、连翘花黄的山谷相映衬,好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水美景。

龙泉乡温城村党支部书记李爱宏每天早上赶到正在建设的“民歌角”忙活,眼瞅着240亩育苗基地里,配套建设的凉亭、观景平台、休闲长廊、游园步道、蓄水池、厕所和停车场一天天有了眉目,他自信地说:“以后俺村就吃上绿水青山的旅游饭啦!”

温城村是典型的资源枯竭后的返贫村。虽然交通便利,生态良好,但近年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在“黄金谷”育苗项目建设中,县政府统一流转了村里的300余亩土地,由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育苗,并吸纳村里6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3年后的成苗,由县财政保底回收。生态、经济、社会“三效合一”,大大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作为左权县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缩影,“黄金谷”项目累计流转沿途涉及的龙泉、桐峪、麻田3个乡镇的集体土地125.49亩、农户土地914.51亩,每年可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8万余元、农民增收63万余元。

统筹谋划 试点引路全力以赴增强“造血功能”

2019年4月,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左权县成功退出国定贫困县行列,正式脱贫摘帽。

晋中市委常委、左权县委书记王兵说:“左权县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必须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同安排、同部署,有机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增强贫困村持续发展、稳定增收的‘造血’功能。”

为加强这项改革的组织领导,县委常委会就做好“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进行专门研究,下发《实施方案》,对主要任务、方法步骤等做出具体安排。

县级成立由市委常委、县委书记王兵,县长赵宏钟任双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下设1个办公室、6个指导组,并同步成立乡村两级工作机构。

县委、县政府统筹设计改革“路线图”,以“试点先行、压茬推进”为步骤,确定桐峪镇为试点镇,重点在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产入市改革等方面创造经验。试点乡镇4月底前完成摸底清查、6月底前完成非承包耕地入市、12月底完成所有入市改革,其余乡镇从下半年开始,压茬全面展开。

为强化责任落实,左权县实施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县直主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负责业务指导,乡镇干部包片包村,村级党组织从村“两委”班子、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务监督委员会中抽调骨干力量,全面开展清产核资、确权登记等工作。

多元开发 产业兴路因地制宜增强经济动力

“怎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挖掘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无疑为我们基层干部提供了非常好的思路:只要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乡村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发展机遇。”正在桃园有机社区调研“村庄改造+有机农业+生态旅游”的拐儿镇党委书记程振华说。

发展是根除返贫风险的总办法,而要增强发展的驱动力,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左权县深入总结挖掘全县“五地一产”已完成入市改革的成功案例,构建自主经营、企业(合作社)开发、个人租赁、村村联建、入股分红等多元开发模式,为乡村两级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激发工商资本积极参与入市改革,走出一条依靠产业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新路径。

地处偏远的龙泉乡连壁村大力推进集体非承包耕地和四荒地入市改革,通过引进光伏发电公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及村集体自主实施核桃、杂粮、中药材等种植项目,使村集体收入达到45万元。

丈八村将237.7亩集体非承包耕地进行租赁,每年为村集体带来租金收益30万元。

桐峪镇引进总投资5亿元的光伏电站项目,租赁3个村荒地2100亩,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6万元。

石匣乡合玉村依托丰富的荒山荒坡和林地资源,引进专业农科公司倾力打造康养小镇,带动集体、农民“双增收”。

盘活乡村资源,形成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产业,左权县逐步描绘出一幅“光伏+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等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新图景。

合理分配 改革畅路群众稳定脱贫有保障

通过“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贫困群众有了就业岗位,提升了发展能力,这是他们稳定脱贫的最大保障。

左权县在核准、确权、规范的基础上,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入市和分配两个环节,通过整体打包入市、集中连片开发、集体收入核算、股权配置分红,不仅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而且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了“盘活一片资源、带动一群增收”的双赢目标。

百里画廊“黄金谷”育苗项目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市场运作”模式,由县政府统一流转土地,27支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育苗,并吸纳53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增收6000余元,成为“政府+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入市改革典型。

龙泉乡西瑶村将集体四荒地和林地租赁给旅游开发公司,除村集体每年增收17万元外,还吸纳26名贫困人口在景区就业,年人均收入达到8000元,同时带动周边村发展农家乐10个,成为“村集体+生态旅游+农户”的入市改革典型。

桐峪镇南冶村以土地和部分资产入股矿业公司,企业按年收益的10%给予村集体分红,158户村民以2000元至2万元入股企业,享受不同的分红收益,成为“企业+集体+农户”的入市改革典型。

“我们既是这次改革的参与者,也是改革的受益者。”桐峪镇上武村村委主任王华伟说。“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开展以来,全县农民群众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其中。他们努力转变角色,积极提升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更深度地参与到产业链中。

规范程序 稳定铺路长效机制保证长远发展

“‘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一项关乎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农村改革工作。村民变股东,资源变资产,农民腰包鼓了,村集体富了,每个变化都对推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治理具有重大意义。”赵宏钟说。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牢牢把握改革要求和原则,保证改革质量,确保把好事办好。

左权县认真落实村级治理六项制度机制,村集体重大事项实行“四议两公开”,主动征求党员村民意见,集体资源资产收益、村民分红定期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做到“四个从严”,即从严规范合同、从严使用管理、从严收缴费用、从严财务管理;“四个确保”,即执行村级议事决策机制,确保程序规范;各项结果公示公开,确保群众认可;工作过程保留记录和影像,确保真实完整;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切实得到解决,确保村情稳定。切实把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穿到入市改革的全过程。

采取“一周一上报”和“一月一例会”方式,县委、县政府定期研究解决入市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把“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作为全县当前的重点工作,纳入2020年度县级考核体系,强化督导检查,以考核倒逼责任落实,保障入市改革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