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东北如何转“危”为“机”实现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0-04-15 15:48:36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王虔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东北,疫情,产业,经济,振兴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记者王虔)当前,我国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复工复产取得重要进展,经济社会运行秩序正在恢复。但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防范境外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4月10日下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联合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以“全球‘战疫’下的东北振兴”为主题召开专家线上座谈会,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远征在会上表示,全球经济正在发生变化,从而深刻改变着东北经济的外部环境。这种外部环境的改变,既是“危”,也是“机”,东北能否借助这一变化、趋利避害,不仅能改变东北产业结构单一等特征,也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出东北振兴的新路子。

深刻认识东北经济外部环境变化

曹远征指出,今年以来,东北经济环境有两个变化值得关注:一是中国内部的环境变化。2020年中国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变化。由于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预示着以消费为驱动的内需扩大型经济增长模式已初步展开。对东北而言,重新塑造产业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新机会已经到来。二是全球疫情的冲击导致产业链发生新调整。预计疫情后,与基本安全相关的产业会回归本土,其他产业在成本与安全的双重权衡下会缩短供应链,形成区域化聚集的态势。东北亚尤其是中日韩会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集聚区域。这一调整也为东北振兴带来新的产业合作与发展的机会。

曹远征认为,现在东北振兴有了新机遇,要解放思想,认真反思过往的经验教训,在理顺思路的基础上,真抓实干,用改革的精神抓住机遇,扭转当前东北经济的不利局面。

重新塑造东北经济新优势

曹远征建议,要根据全球疫情冲击所产生的产业链新变化,加快调整东北制造业的布局及升级。他指出,此次中日韩三国有机会进行以抗疫为主题的产业链的重新整合与重新塑造,可能使三国的传统产业布局都发生变化。东北可以抓住这样一个变化,重新考虑产业链问题,而不完全局限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譬如,可以抓住此次疫情冲击所提供的产业链重新整合的机会,在密切中日韩产业合作的基础上,延伸汽车工业在东北的产业链。这既节约了成本,更重要的是为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并有利于就业的增加。总之,要抓住在全球产业链调整中东北亚合作的新机会,以中国日益增长的最终消费为目标,延伸东北既有工业的产业链,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实现制造业升级,从而丰富东北的产业和企业结构。

同时,以新基建为龙头推动东北服务业的新发展。曹远征指出,此次疫情使大众重新认识了东北服务业的潜在能力。疫情后,维护身体健康,提升人力资本会成为强劲的市场需求。东北的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等潜在优势有了转变为现实优势的新机会。借助此次为对冲疫情影响扩大基建的机会,东北可将投资的重点放在新基建上。通过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础设施建设,把东北服务尤其是与人相关的高端服务业推向全国。既优化了东北的产业结构,又为全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做出了贡献,甚至可以走向世界。

曹远征表示,此次疫情使世界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东北是中国的粮仓,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深化东北农业体制改革,激励对农业的投融资,振兴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缔造围绕农业的工业和服务业,以附加值增加为目标的东北农业新优势,既有利国家粮食安全,也增加了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

以东北三省一体化为导向,以城市化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

曹远征指出,要产业全面发展,协调至为关键。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其指向就是东北三省的一体化。虽然东北城市化的程度比较高,但是仍有潜力。他认为,东北的城市化应以东北亚合作的视野,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用东北三省加内蒙古东部地区一体化的思维来考虑城市化的安排与协调。

曹远征表示,东北的振兴应该是全面的振兴,而不是某一个行业的振兴,从一体化的角度考虑东北振兴,以推进城市化为抓手进行实施,建议列入“十四五”规划的议程。对东北而言,要深化改革,不仅在经济体制上,而且在社会体制上以及对外开放体制上要有新的改革思路和措施,并切实予以推进。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化“危”为“机”,抓住疫情冲击所带来的机会,实现东北新的发展。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