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青视角——我看脱贫攻坚事业之伟大

发布时间:2020-04-07 10:56:18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王大军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扶贫,脱贫,贫困,干部,群众

作者:王大军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 青海省扶贫局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截至2019年底,青海省42个县,1622个村,53.9万人全面脱贫摘帽。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首次整体消除贫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爱国诗人千年的梦想,即将在我辈手中实现。作为扶贫人,能参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倍感自豪;从援青干部的视角,见证青海乃至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历史时刻,实属有幸。站在青海,放眼全国,我看到的是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伟大。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青海省扶贫局王大军(右三)在青海与干部群众交流。(资料图)


其伟大在于,“扶”还是“济”,一字之差,相差千里

放眼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社会福利救济制度。但是在社会救济之外,把扶贫单独作为一项举国事业的,只有中国。

有的国家救济穷人奉行给钱就行的做法。以至于有人说,政府能给穷人发钱,就是好政府。穷人拿到谁给的钱,就给谁投票。但是解决贫困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绝对贫困,是缺乏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条件和手段,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陷入“贫困循环”。要把绝对贫困人口彻底拉出贫困的泥潭,仅靠“济”远远不够,重要的是“扶”。

有的国家给穷人发钱,解决了眼前困难,收获了选票,赢得好口碑,以后的困难留给下任政府,是一个“省心省力”的方法。但在中国,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与艰辛的道路——“扶”。授人以渔,提升能力,把穷人拉出贫困之壑,彻底铲除穷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举全党全国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选票,中国脱贫攻坚给出了最好的诠释。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让贫困群众享有全部应有的生活保障,这是基本的“扶”。

以青海为例,“十三五”期间共完成脱贫53.9万人,其中20万人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20万户农牧民完成了危旧房改造,群众安全住房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失辍学适龄儿童应劝尽劝、应入尽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87%;全省17836名贫困大病患者全部得到救治,4.98万贫困人口慢病签约实现应签尽签;30.14万贫困群众安全饮水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为完成这些工作,几十个部门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巨大合力。

稳定增收和持续发展,是“授人以渔”的过程,是摆脱贫困的根本,也是中国共产党知难而上,勇挑重担,体现责任担当的“扶”。

仍以青海为例,“十三五”期间,以职业技能培训促就业,共组织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5.94万人次,培训致富带头人4551名,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42.8万人。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208个村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提档升级,带动贫困人口1.63万户5.54万人。打造以刺绣、唐卡、藏毯、银铜器等为主的高原“青”字民族手工艺品牌,带动近8万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生态生产共赢发展,组建成立961家生态畜牧业合作社,6.5万户入社群众实现资源股权收益;培育扶持380家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营造林工程务工带动群众8.2万人;4.99万贫困群众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占到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的31.2%。

为了完成对53.9万人的“扶”,仅2019年,青海省落实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2.38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99亿元,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6.39亿元。一个年度财政收入仅200多亿元的省,一边政府过紧日子,千方百计节省开支;一边把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脱贫攻坚。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初心使命。

1  2  3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