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发布时间:2020-02-03 15:02:28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孟昭丽 杨阳 郭圻 | 责任编辑:王振红

关键词:赤溪村,扶贫,习近平,脱贫,村民


“家家竹木屋、顿顿揭锅难”曾是人们对福建省赤溪村的印象。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个有着“中国扶贫第一村”之称的小村庄成功脱贫致富。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赤溪村村民视频连线时,对这里的脱贫工作进行了肯定。

原来的赤溪村究竟是什么样?30多年来,这里经过了怎样的发展过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赤溪村又将如何继续因地制宜、精准发力?本期《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为您娓娓道来。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太姥山下赤溪山,七星落洋好地盘,竹排漂流几十里……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这首畲族民描绘的这个山海之间好地方,就是福建赤溪畲族村。很难想象,这个田园牧歌般的好地方,曾一度是贫穷的代名词,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赤溪村村民视频连线时,对这里的脱贫工作进行了肯定。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而且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山陡、坡险、溪弯、地狭……在宁德赤溪,耕地面积被山与山挤压到了最低限度。曾经,村民们住的是破烂不堪的木瓦房和茅草房,有些村民穷得连衣服都轮流穿。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王绍据的这篇文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赤溪村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一开始政府采用“输血”式扶贫,给我们送钱、杉木、山羊。但是山地太硬,没有办法养活杉木和山羊。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1988年,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深入调研后,提出在农业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稳住粮食,山海田一起抓,发展乡镇企业,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当时,习近平同志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确定因地制宜思路后,赤溪村打开了脱贫视野。1994年,当地创造性提出“整体搬迁”,进行“换血”式扶贫。1995年,下山溪22户畲族群众成为福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迁的农户,搬到了这里的新居。此后二十余年间,当地12个自然村的350户群众全部迁到了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就像是做梦一样,其它材料都是政府出钱,我们只用出80根木头。搬家那天晚上,我高兴得不得了,一夜都没睡着觉!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同样让蓝玉香高兴的,还有他们家的白茶。2015年以来,福鼎市十多名市、乡干部组成工作队,蹲点赤溪村,帮助村里理清思路。发现赤溪村耕地面积少,但气候、山地和土壤条件却特别适合种植白茶,便开始推广。现在村里形成了种茶、制茶、茶叶加工的产业链。小小的茶叶,已经成了赤溪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仅种白茶这一项目,带动我们村民年人均可增收达到7000元。2019年我们赤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600元。像这种发展产业的“造血”式扶贫,让我们的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赤溪云顶玻璃栈道如今是赤溪村的网红打卡地之一。背靠太姥山的赤溪村,依托生态资源,把整个村庄变成旅游景区,年旅游人数已经达到了27万人次。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这里的金山银山。赤溪村三十余年的脱贫历程,正是中国反贫困伟大斗争的一个小小缩影。

习近平讲述的故事|“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记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我们即将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我们要牢记习总书记提出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扶贫理念,坚定信心、扎实推进,让一方水土真正“富养”一方人。

记者:孟昭丽 杨阳 郭圻

海报:韩舒尧(实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新华通讯社出品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