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重光”暗淡了的“高光”村

发布时间:2019-12-30 09:50:04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方立新、张倵瑃、张典标、周文冲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脱贫攻坚,高光,重光,村集体,黄东

67岁的贺新村对50岁的游四海说:“你有点我父亲当年的样子了。”

游四海是重庆武隆区羊角镇艳山红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贺新村是村里的中药材种植大户,他已故父亲叫贺廷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贺廷刚任艳山红合作社社长。1958年,艳山红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贺廷刚去北京领的奖。那是这个小山村的“高光时刻”。

这个“高光”村一度暗淡无光。半个多世纪后,精准脱贫攻坚战,不仅让贫困村走出贫困,更通过党的建设全面带动乡村治理,艳山红“重光”了。

“烂泥”:甩手村干部与甩手村民

2017年底,扶贫工作队刚驻村时,艳山红村贫困发生率高达16.2%,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游四海第一次进村,沿着紧贴乌江悬崖的崎岖土路,满目所见,除了荒地就是垃圾,当地人管艳山红叫“烂泥坝”。

游四海是武隆区总工会的干部。来之前他了解到,艳山红曾出了10个劳模,有国家级的,也有省市级的,堪称“劳模村”。

“劳模村”为何“烂泥”?

头三个月,游四海挨家挨户到处转。不少村民向他抱怨,有事寻不到干部人影。好不容易“逮”住了,得到的回复往往是“这个我不管,你自己想办法”。还有村干部占着“坑”,却常年在外务工。

村干部当甩手掌柜,一些村民也甩。一些人要么像贺新村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自家田”,要么等着看村干部闹笑话。外出务工的,索性把自己当外乡人。

游四海带着驻村干部补足了艳山红的“村情课”。原来,在2000年之后,村里的能人几乎都外出打工、经商去了,留下来的多是老弱病残,那些没担当的“老好人”,甚至心术不正的,总能当上村干部。

1  2  3  4  5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