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支部建到扶贫一线 致富道路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2019-12-23 13:17:22 | 来源:云南日报 | 作者:陈飞 谢毅 郎晶晶 黎鸿凯 | 责任编辑:张蔚蓝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群众,贫困户,易地扶贫

在新成长起来的产业链上建起党组织,群众闯市场有了底气;在易地扶贫搬迁点建立党组织,群众“挪穷窝”“换新业”有了主心骨;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的地方成立党组织,群众在异乡有“家”也有温暖。

中心工作推动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在脱贫攻坚火热的战场上,云南省加大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易地扶贫搬迁点、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组建党组织力度,确保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全面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的组织化程度,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发展,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劲往一处使 脱贫有力量

站在昭阳区永丰镇新民社区苹果种植基地观景台,目之所及,漫山遍野都是苹果树。永丰镇党委书记马昌化介绍,新民社区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苹果,但过去缺资金、缺技术,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群众捧着金饭碗却过着紧日子。

2018年,昭阳区委、区政府引进海升集团(昭通超越苹果产业公司)落户,新民社区党总支部专门成立了“苹果产业党支部”,党员干部一户一户敲门到群众家中说服引导,一笔一笔跟群众算增收账,仅用2个月就顺利流转土地8032亩,为建立苹果基地提供了用地保障。

新民社区党总支部还成立了昭阳区百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18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700余户群众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目前,1300余名合作社社员长期在苹果示范园务工,年人均务工收入达1.6万元以上,带动了106户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在产业扶贫的实践中,“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模式已成为云南省贫困地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途径。

全省广大农村党组织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合作、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多种形式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团结在党支部下,把群众聚拢在党员周围,引导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一个个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产业。

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绿色香料产业为群众带来了致富希望。怒江州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组建“党支部+产业合作社”1948个,带动建档立卡群众近4万人。全州有经营绿色香料产业的龙头企业7家,草果专业合作社146个,草果、花椒、砂仁主要香料植物种植面积达136.56万亩。

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中药产业扶贫已形成稳定模式。党组织带领群众以“股份合作、土地流转、订单经营、解决就业和产业扶持”四种模式,与龙头企业合作,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滚雪球发展,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及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确保贫困群众获得多重收益实现脱贫增收。

1  2  3  >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