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查实改解难题 携手同心奔小康

发布时间:2019-12-20 09:40:05 | 来源:云南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贫困地区,玄同,万岗,共同体意识,控辍保学

1

  禄劝县兴隆村新貌 喜领分红 云南日报美编 郭金龙 制图

2

  禄劝县马鹿塘撒马基村委会新修公路

3

  脱贫攻坚工作组在寻甸县河口镇鲁撒格村开展群众工作

4

  寻甸县七星乡粮食丰收

今年以来,按照第一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先学先改和第二批主题教育部署,昆明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重点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四个不摘”要求,结合昆明实际,坚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动全市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9.43万户34.46万名贫困人口脱贫,40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其中10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全部出列、90246名建档立卡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顺利摘帽并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东川区先后退出贫困县,全市贫困发生率降至0.26%。昆明市脱贫攻坚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查症结

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体现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上,就是要摸清实情,找准制约工作的症结和短板,切实加以解决。

摸清实情,才能干好实事。今年以来,昆明市各级领导干部围绕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安置等重点难点工作,采取实地走访、开展座谈等多种形式,通过第一批主题教育先学先改、第二批主题教育征求意见座谈会,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意见、昆明市2018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发现问题和昆明市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暗访发现问题,深入查找全市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坚持边查边改,立行立改,真刀真枪解决问题。

精准帮扶,“精”和“准”是关键。为全面掌握贫困群众在脱贫后的生产生活情况,更加精准地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好脱贫后的困难问题,昆明市积极探索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对脱贫户特别是因病、因残致贫的脱贫户和老人户,加强动态监测,对可能返贫的及时预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返贫。

寻甸县按照巩固和防范、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三种渠道、三级核查、三级预警、三类救助”的“四个三”工作法,建立了防止返贫预警工作机制,提高了工作的精准度。禄劝县通过“三措施采集信息、四审三级严识别、三方面分类帮扶、五大机制压责任”等“34355”工作法,全力做好脱贫返贫动态预警工作,有效防范和解决脱贫返贫问题,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不摘”要求,昆明市持续实施市级领导联县挂乡包村全覆盖,严格落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3个贫困县党政正职保持稳定,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持续加大产业、就业、教育、医疗等政策支持力度,在保持政策稳定性的同时,注重针对查找出的突出问题,研究出台后续帮扶政策,做到“摘帽不摘政策”。开展驻村帮扶“回头看”,调整轮换一批驻村工作队员,确保全市404支扶贫工作队1239名驻村帮扶干部力量不减;在全市党政机构改革结束后,进一步优化调整了“挂包帮”工作体系,积极整合各方帮扶力量,做到“摘帽不摘帮扶”。持续加大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治理力度,截至11月底,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188个,处置办结1126个,做到“摘帽不摘监管”。

增福祉

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为民服务解难题”是主题教育的重要要求。昆明市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补齐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改善贫困地区民生福祉,贫困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了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开展了主城五区与三个贫困县区教育结对帮扶工作,带动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昆明市在昆一中、昆三中、师大附中呈贡校区、云南民大附中4所学校开办了普通高中“民族班”“阿诗玛班”,重点招收民族地区的贫困少数民族学生,已累计招收658人。同时,严格落实“双线十人制”和“动态归零督查制”工作要求,建立控辍保学工作闭环管理机制,实现脱贫家庭适龄子女辍学人数动态归零。今年累计拨付补助资金5.06亿元,惠及学生59.5万人次,确保了各学段无因贫失学辍学学生。

为了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实施了住院免“起付线”、“一站式”结算等政策,并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实行财政全额补贴。深入落实全民医保制度,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参保率达100%,保险费用享受政府全额补助。今年以来,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享受住院医疗救助10.1万人次,支付救助医疗资金6199.13万元,实现医疗救助全覆盖。

“去年村上来家里看了旧房子,今年就动工,国庆节前就搬进了宽敞、干净、舒适的新房子。”拆掉“漏风撒气”的老宅,昆明市一批困难群众住进了新家。为切实解决好贫困地区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昆明市在完成三个摘帽县区所有农村C、D级危房改造和非贫困县4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非贫困县非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工作。截至今年10月,全市确定非4类重点对象无力改造危房户11488户,已开工建设5359户、竣工3651户。

“说起水,就觉得肩背疼。”脱贫群众回忆道,以前取水要到山泉眼处用桶背,一趟得背够一家人一天所需的水,几十公斤水背下来,壮小伙也累得够呛。为解决贫困地区的饮水安全问题,昆明市对全市3个贫困县区、6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区及其他涉农县区全覆盖开展人饮安全保障情况普查,分类形成问题清单,因地制宜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整改。今年以来共投入各级资金8026万元,实施饮水工程236件,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受益人口5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昆明市下大力气改善提升贫困地区交通、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全市贫困村全部接通10千伏以上动力电和网络宽带,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在实现行政村100%通硬化公路、安全隐患路段防护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大力推进自然村公路建设,建设完成自然村通村公路244.03公里,完成投资1.92亿元,年内将全面实现自然村公路通达率达99%以上、通畅率达71%以上的目标。

挖潜力

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后劲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铲除贫困生成的土壤,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关键。昆明市通过培育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并举、实施消费扶贫等措施,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2016年,昆明产业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云南维和药业联合在禄劝县九龙镇打造了三七种植基地,经过3年的集中培育,形成了包括三七种植、冷冻、粗加工、深加工等为一体的产业基地。3年来,基地累计投资2亿元,带动周边劳务用工35万人次。“标准化生产不用再看天吃饭,人均收入也比之前翻了一番。”九龙镇教务营村民郑当轮表示。

这只是昆明市实施产业扶贫的一个镜头。

近年来,昆明市聚焦贫困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坚持“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大对特色产业项目扶持力度,打造“绿色食品牌”,持续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贫困地区特别是3个贫困县区,在产业扶贫方面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东川区紧紧围绕“贫困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集体经济收益,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与新型经营主体间有稳定的利益机制”的“六有”产业脱贫目标,通过康美药业、莱德马业、禽健合作社、玄同农业有限公司、力志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大力发展中药材、“乌黑鸡”、花椒、紫花苜蓿等高附加值特色种植、养殖业,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可持续增收。

禄劝县围绕“一项种植养殖业、一份合作股份、一亩土地流转、一亩经济果林、一个光伏扶贫”的“五个一”稳定增收模式,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形成了以“西柚、猕猴桃、葡萄等精品水果,黑山羊、乌骨鸡等生态畜禽,板栗、核桃等优质坚果,当归、重楼、三七等特色中药材”为主导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确保贫困群众短期有效脱贫、中期稳定增收、长期稳固致富。

寻甸县围绕贫困户增收主旋律,着力打造“云岭牛、功山羊、寻甸苗家鸡、马铃薯、构树”五大产业品牌,抓好“项目”“企业”“基地”“科技”“园区”“电商”“宣传”七大龙头,做好“规模”“特色”“品牌”“融合”四篇文章,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

昆明市还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动员各界力量,通过消费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走出农村、走进市场。今年4月,全市首个消费扶贫示范点在五华区桃园家具城挂牌,代销寻甸、石林、东川等地选送的百余种爱心扶贫农产品。

同时,坚持外出转移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手抓,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机制,加大与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大力实施“百企万岗”入昆计划和“百千万”转移就业工程,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自从在“扶贫车间”学会编制藤椅的手艺后,东川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李芝梅通过在工厂编制藤椅,每个月能有3900元收入。“以前没本事都是人家挑我,现在变成我挑企业了。”李芝梅喜上眉梢。

激活力

充分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昆明市坚持把思想教育摆在首位,结合主题教育,教育引导贫困地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学习成效切实转化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今年以来,全市共组建474支宣讲队,在404个贫困村和3个贫困县区部分非贫困村,重点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开展集中学习984次,对40100余名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宣讲,充分调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

为进一步激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内生动力,昆明在全省创造性开展“双讲双评”活动,此工作方法得到省委肯定,并丰富和完善为“三讲三评”在全省推广。今年1至9月,全市558支驻村工作队、3000余名驻村工作队员,共组织开展了2649余次“三讲三评”活动,覆盖12377人次村组干部、76117人次普通群众、83521户贫困户,贫困地区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逐渐形成了驻村队员主动履职、村组干部主动作为、基层党员率先示范、贫困群众争当模范的良好局面。

在东川区乌龙镇大水井村,一场“自强、诚信、感恩”的教育在村民活动中心开展。大水井村村民杜家成表示:“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等不是办法,只有主动发展才能真正脱贫。”在帮扶单位帮助下,他加入了村里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种植了5亩优质马铃薯,顺利脱贫摘帽。今年,他还准备参与村里核桃种植管理工作,增加致富渠道。这种交流宣讲在东川区不是首次开展,东川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活动、“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新时代新民风”建设和“六个一百”宣传活动,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

“以前的小多姑社区封闭落后,群众文化素质低,通知开个会都喊不齐人。”寻甸县小多姑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周四文介绍。通过开展“三讲三评”等活动,小多姑驻村队员、村组干部给农户讲政策、讲法律、讲党恩,转变了部分农户之前存在的“等、靠、要”思想,激发了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抓共享

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昆明市始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的鲜明旗帜,把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成立了由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任组长,市长王喜良任常务副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民族工作重点、难点问题,安排部署工作任务。同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与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制度保障。

昆明市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发展,将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和4个民族乡及其他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融入全市发展大局中进行思考、研究、谋划,注重政策、资金向民族贫困地区倾斜,不断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以及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2018年,石林、禄劝、寻甸3个自治县地区生产总值达85.6亿元、95.9亿元、90亿元,分别是2013年的1.29倍、1.63倍、1.38倍,年均分别增长8.4%、13.1%、11.9%,全市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这样的日子,原来彝家人想都不敢想。”说起现在的变化,寻甸县额秧村村民十分感慨。在这些彝族村寨,有整齐漂亮的新房、通家达户的道路硬化、充沛安全的水源供给、双回路10千伏电力保障、流畅的4G网络,富有民族特色的太阳能路灯以及丰富多彩的墙体彩绘、双语幼儿园、法治广场。很难想象,在2016年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全村农民人均收入仅有2200元的省级贫困村。

除了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昆明市还坚持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与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双融合、双促进,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为工作主线,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不断巩固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寻甸县丹桂村坚持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村内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全村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户均7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入股宏达养殖合作社,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全村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禄劝县中屏镇以火本村为试点,在农村危房改造中注重保留房屋原始韵味、村庄原始风貌,因房因户施策,不仅让贫困家庭危房变新居,旧房展新颜,也让传统彝族建筑和传统村落得到保护传承,打造了彰显乡土、乡情、乡愁的“火本样本”。

据悉,昆明市将继续按照主题教育相关要求,聚焦贫困地区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坚持问题导向,下足绣花功夫,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潜力,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为让贫困地区与全市一道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