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对标抓扶贫——河南省西平县持续推进精准脱贫实践观察

发布时间:2019-11-27 10:36:53 | 来源:农民日报 | 作者:张培奇 范亚旭 | 责任编辑:孔令瑶

关键词:贫困户,对标,河南省西平县,扶贫工作,扶贫政策

一个企业的入驻带动一批贫困户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河南省西平县焦庄乡王顶庄村村民胡占岑在西平领袖服饰工厂内找到了工作,学会了缝纫技术,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一个人的创业加速区域内贫困人口对农业生产的结构性调整。西平县五沟营镇大崔庄村的群众依靠西平海蓝牧业种起了供港蔬菜,调整了种植结构,从土里刨出了“金子”。

一个社会性服务组织通过心理辅导让扶贫道路更加顺畅。西平县专探乡专探村的贫困户李保国在西平县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的指导下,重新打起了对生活的信心,踏上了打工之路,日子越过越好。

日前,记者在西平县采访过程中,听到多位贫困户讲述自脱贫攻坚以来的变化,一户贫困户一个故事,一个个故事中也蕴含着西平县高位对标扶贫工作的成绩。

“脱贫攻坚要真抓实干、精准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西平县则牢记使命,把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分阶段、分重点、分层次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对标、逐一部署破解。

“西平虽是一个非贫困县,但也必须做到第一时间发出‘进军令’。”在西平县委书记聂晓光看来,只有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头等发展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集中财力、精准发力、齐心协力,向贫困发起冲刺,才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因人施策抓分类

——以贫困户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为基础,对需要政府保障兜底的应保尽保,对需要发展产业的应帮尽帮,确保一户不少、一人不落

扶贫先识贫。西平县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执行“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程序,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公平、透明、群众满意,确保实现精准识别零差错。

“截至2018年底,全县有8个贫困村、7483户14992贫困人口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1.93%。其中因病未脱贫的有3606户7273人,占总户数48.19%,因残未脱贫的有2263户5025人,占总户数30.24%。”西平县县长李全喜介绍,剩下的因为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以不敢有丝毫懈怠。

从实际出发,西平对需要政府兜底的贫困户,通过县财政出资为所有贫困户缴纳基本医疗保险参合费、大病补充医疗保险费等,对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贫困户,免收住院押金。同时,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水平,使每名贫困患者可同时拥有县、乡、村三级3名医生组成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搭建覆盖城乡的“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63岁的于麝香是盆尧镇陈老庄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孩子残疾不仅花光了积蓄,还欠了不少外债,加上他和老伴没有稳定收入,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不过这2年在乡镇卫生院能直接看病,而且我们一家都享受了农村低保,孩子现在还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看病花销这个大头没了。”于麝香高兴地说,“现在村里帮我找了制作箱包的工作,在家都能干,有党和政府撑腰,现在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

产业是基础,产业不强,脱贫不稳。立足特色产业,西平县产业基地发展如雨后春笋,县、乡、村三级共发展扶贫基地184个,扶持带动贫困户5949户,带动一大批群众致富。同时,投资724万元,首批确定22个贫困村各建1个占地500平方米的产业扶贫集体工厂。

在五沟营镇王阁村的海蓝牧业3000亩供港蔬菜基地,附近的农户正在田间收获芥蓝、菜心等。“我们依托现代养殖业、农牧废弃物利用和绿色化种植‘三位一体’的可盈利循环经济链条式发展模式,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海蓝牧业总经理代红艳介绍,公司先后带动五沟营镇、盆尧镇及周边23个贫困村的劳动力就业,与720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入股分红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目前,在海蓝牧业参与劳作的贫困户有100多人,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西平县委副书记管保臣介绍,西平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综合施策,精准推进,扶贫责任层层夯实,扶贫产业蓬勃发展,扶贫政策全面落实。2019年,将实现8个村整村出列、1.4万人脱贫。

上下联动抓帮扶

——找准脱贫路子,严格筛选帮扶人员,建立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到人机制,让帮扶队员安心工作,让社会力量参与,让贫困户脱贫更有动力

找对方法,才能强化精准。西平县建立了由32名县级领导干部分包乡村、联系农户的机制,采取实地督查、夜谈会商等方式,带动全县党员干部深入群众。“还建立20个乡级脱贫责任组、271个村级脱贫责任组,落实脱贫攻坚组长负责制,明确包建档立卡识别精准无误、包贫困退出真实可靠、包产业到户精准施策等要求,一包到底,确保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聂晓光介绍。

责任的落实,需要好的乡村干部带头干。为增强贫困村的活力,西平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241名、帮扶队员317名,在驻马店市率先实现所有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队全覆盖。同时,创新帮扶机制,在全县党员干部、“两代表一委员”中选派6458名帮扶责任人,每人帮扶1-3户,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采取“1+N+X”模式制定帮扶计划,1是指1户贫困户,N是指每户至少有2个以上的脱贫办法,X是指每口人有1条以上的脱贫措施,因户因人施策,逐条逐项落实,提高帮扶实效。

“对待扶贫干部,我们坚持政治素质不强的不选、工作能力不强的不选、对群众感情淡漠的不选、工作作风不实的不选、政策法纪观念不强的不选的标准,对现任588名驻村第一书记和帮扶队员优化调整,强化驻村帮扶力量。”西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李玉清说。

为使驻村干部安心工作,西平县还从提高生活补贴、保障工作经费、关爱身心健康、关注思想动态四个方面强化保障力量。按照派驻村的远近,在原薪资基础上,给予每人每月1200-1500元不等的生活补贴;落实每人每年1万元的县派驻村第一书记驻村专项经费;每人每年按300元的标准开展一次免费体检,确保驻村干部身体健康;乡镇党委书记和选派单位负责人对选派人员及时谈心谈话,缓解驻村压力。

对口扶贫,培植后劲,增加脱贫动力。西平县开展了“百企帮百村”活动,93个企业结对帮扶68个村,改变社会扶贫以往单纯出资金、给物资的资助方式,变为组织企业考察调研,结合自身优势,对助学、助医、助困等领域项目进行沟通对接,最终予以认领资助,先后提供2500个就业岗位、资助贫困学生637名,捐款捐物700多万元,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了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社会价值。

搞好统筹抓结合

——以党建引领,把脱贫攻坚与人居环境整治、精神文明建设、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多层面提升贫困户的生活状态,实现志智帮扶相统一

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西平县从致富能手、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中选优配备贫困村党组织书记,建立了近300人的村党组织后备人才库,保证有人干事。

根据不同家庭、不同群众致贫原因,西平县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实行党员“一帮一”,组织有帮带能力的党员,每人至少结对帮扶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同时,加大村组保障经费投入,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全县村级运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727.5万元/年,其中村2.5万元/年、社区3万元/年,缓解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困境。

扶贫先扶志。西平县以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增强贫困群众信心的重要抓手,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把每月26日定为全县帮扶日,结合入户走访,大力宣传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产业扶贫等政策,做到政策进村入户、深入人心,消除部分贫困群众“习惯穷”“争当穷”“无奈穷”等思想观念,形成了脱贫光荣、致富光荣的社会风气。

扶志要扶心。西平县实施“心防”工程,把社会心理服务运用到脱贫攻坚工作中,对存在思想偏执、悲观失望等消极负面情绪的贫困群众进行心理疏导,重塑自尊、自强、自信的性格,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增强脱贫致富的决心。去年以来,依托全县304个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室),3056名村组、小区基础网格长入户走访18719人次;提供“一对一”“零距离”服务,开展个案服务260次800多人。

上有耄耋之年的父母,下有上初中的儿子和患有精神病的女儿,妻子身体又不好,这让专探乡专探村的李保国感到生活压力比较大,曾经一度对生活自暴自弃。“后在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的干预下,他慢慢恢复正常,如今到湖北武汉务工,他的妻子也在家门口打零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还算是比较平稳。”西平县政法委副主任科员李建军一直对口帮扶李保国,对他家的情况比较了解。

“个别心理问题特别突出的贫困户也得到了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救治,由原来的敌视、敌对转化为主动配合、勤劳脱贫。”西平县社会心理服务工作中心工作人员张恩涛介绍,西平还对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进行疏导减压,以提高脱贫攻坚工作效率。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