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36万群众“直过越式”奔小康 ——云南省昭通市“守初心、担使命”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综述

发布时间:2019-11-21 09:11:50 | 来源:央视网 | 作者:汪舒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易地扶贫,城乡人口分布,昭通市,三位一体

【编者按】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扶贫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对居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搬迁安置,从根本改善其生存和发展环境,实现脱贫致富。云南省昭通市各级党委政府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向纵深推进的当下,将主题教育焕发出的工作热情转化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强大动力,在实施36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过程中,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昭通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有比“意想不到”更适合的词来概括一个群体的心情!

2019年11月14日,昭通市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来自昭阳区、镇雄县、彝良县、盐津县的1300多名贫困村民在这里摇号分房。这意味着,过不了多久,他们在距离昭通市中心城市不到20公里的地方,将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邱国均,彝良县钟鸣镇麻窝村村民。“没想到这么快,我就从村民变成了市民。”邱国均的话语满是喜悦。

也没有比“意想不到”一词更能刷新外界对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的认知。201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郊野,如今,却被一个时代赋予了新的名字:靖安新区。这个占地2176亩、总投资43.6元的跨县区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承接昭阳、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6个县(区)39个贫困乡(镇)229个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群众9256户40549人。

但,这只是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的一部分。因“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在精准脱贫“五个一批”中,“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成为昭通市重要的选项。数据显示,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随迁户在内,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达36.24万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区达28个,其中万人以上规模8个、4万人左右规模2个、跨县安置人数达7.69万人,相当于要新建8个集镇、2座中等县城。

一场浩荡的大迁徙、大“突围”在一年多前展开。这一年多来,昭通市各级领导干部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精神的滋养下,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使命与担当让30多万人口过上另外一种全新的生活。

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创全国之最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境内高山密布,沟壑纵横,众多的人口躲藏般分布其间,仿佛与世隔绝。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现实,也让祖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失去了最起码的生产、生活条件。

截至2014年底,昭通市11个县(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其中深度贫困县7个,贫困人口高达184.37万人。

乌蒙山片区的脱贫攻坚一直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5年1月19日,总书记亲临昭通考察,要求“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嘱托,为625万昭通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贫困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关怀下,在省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昭通市打响了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决战。在精准脱贫的5个措施中,易地扶贫搬迁成为这场战役的主攻方向。

搬不动大山就搬房,搬不动江河就搬人。只有易地搬迁,才能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难题,也才能将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大情怀产生大格局,大格局带来大变革。昭通市坚持一盘棋布局,立足空间潜力,打破县、乡、村行政区划,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的思路,在安置上着力探索中心城区、县城、保障房、中心集镇“四种模式”,在磅礴乌蒙的崇山峻岭间,开启了全省乃至全国规模最大易地扶贫搬迁,一个由农民变市民、变产业工人的“直过式”发展迅速推开。

截至目前,昭通市集中安置区已有16个整体完工,其余12个正加快推进,今年11月底前将实现5.24万户23.06万人全部搬迁入住。到2020年,昭通市将与全国同步小康,36万人口将向贫困告别。

“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一城三区”遥相呼应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坦言:“作为国家和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20年实现脱贫摘帽目标,昭通每年要脱贫30万人以上、每天脱贫接近1000人,压力前所未有。”

压力前所未有,机遇同样是前所未有。

如何让那些长期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的群众搬出大山,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呆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昭通市委、市政府没有把36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理解为一次人口的简单迁徙,而是努力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与国家的生态保护战略和城镇化、产业化步伐加快紧密相连。

昭通市境内97%以上是山区,36.24万易地扶贫搬迁人口,91%搬迁到中心城区和县城,9%留在集镇。这在云南省绝无仅有,放眼全国也极其罕见。

大规模的跨县区安置,为现实所迫。在金沙江两岸、乌蒙山山间,匮乏的资源已经无法承载贫困人口的生存所需,更不要说持续发展了。基于现实的考量,最大的2个安置区选址在昭阳区及鲁甸县,同步配套相应的设施和产业。

截至2019年9月,昭通市搬迁了13.18万人,3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搬迁,其中巧家县2个,永善县1个。除了3个行政村整体搬迁之外,494个村民小组整组搬迁,搬迁人口725人,占村民小组成员80%以上。

距离昭通市中心城区北面20公里处的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是云南省精准扶贫重点工程,也是昭通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在这里,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周边产业支撑1万个就业岗位。

这已经不仅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要建一座新城。“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规划布局呼之欲出。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区安置区与昭通市城市中心南边28公里处的。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跨县安置区、南北遥相呼应,作为一城三区的两翼支撑,相当于用一年时间分别在中心城区南北两侧新建两座中等县城。

嚼碎脱贫攻坚“最硬骨头”

实现36万群众“直过跨越”

这是2017年的两组数据——

昭通市以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为契机,组织2.36万名干部深入全市146个乡(镇、街道)1251个村(社区)25856个村(居)民小组,对全市129.73万户529.03万农村人口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精准锁定脱贫对象27.5万户113.37万人。

昭通市精准锁定易地扶贫搬迁对象36.24万人、占全市贫困口的32%,其中新增搬迁人口21.41万人,占全省的54.5%。

2017年年底,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按照“进城、入镇、进厂、上楼”思路形成。

在脱贫攻坚这场政治大考、时代大考、能力大考中,昭通市创新务实地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数据显示,昭通市10.7万名党员干部挂钩帮扶到村到户,5203名驻村工作队员、督导员沉身一线,其中有216对“父子兵”、1284对“夫妻档”,还有572名干部“轻伤不下火线”,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2018年年底,7144名贫困人群搬进绥江县兆佳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福兴社区,为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福兴社区推行“3237”社区党建治理模式,小到操家理务,大到务工就业,党员干部把最贴心的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

2019年7月,镇雄县以古、五德、母享等12个乡(镇)的5248名贫困人群搬进了镇雄县旧府街道鲁家院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鲁家院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现在改名旧府街道南苑社区,27岁的张静已经和社区融为一体,在这里,她是一名社区干部,同时也是南苑社区5栋的栋长,父亲也是社区物管保安,母亲申请的创业贷款很快到位,餐馆马上开张,而通过挖掘机培训的弟弟将前往昆明务工。

2015年8月,一场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镇雄县木卓镇六井村河沟村民小组张静家新建的房屋倒塌,只好寄住在废弃的木卓镇六井村苍坪小学教室里。2019年7月5日,张静一家在鲁家院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到一套100平方米的住房,结束了无家可归的生活。

谈到目前的工作,张静说:“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从事社区工作以来,每当为搬迁户解决一个问题,我就会有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一个生动的易地扶贫搬迁的样本,从绥江县兆佳坝安置区到昭阳城区幸福馨居安置区,从永善县桐堡安置区到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从昭阳区靖安安置区到北闸镇红路安置区……一个个贫困个体生命的命运得以改变。

这一场气壮山河、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大搬迁,斩断了贫困群众与恶劣生存环境的直接联系,加速了山里人向城市人、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的一步直过跨越,实现了城乡人口分布重构、产业结构重组、山区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诠释着昭通市委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汪舒)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