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11月18日,由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主办的2019年第六期“洞见”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主题为“通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缓解气候变化并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罗鸣、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暂代)洪腾(Babatunde Ahonsi)及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Vincent Martin)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农业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南南农业合作学院名誉院长李小云,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项目官员克里斯蒂娜埃尔德瑞赫(Cristina Alderighi)围绕多边机制和伙伴关系缓解气候变化等主题做了主旨报告。
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副代表马哈·艾哈迈德(Maha Ahmed),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靳乐山,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玛利安·萨义德(Mariam Saeed),中德可持续发展中心德方主任、德国国际合作机构中国与世界领域协调员哈根·埃特纳(Hagen Ettner), 中国境外农业开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王昕玮,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主任李宇彤等六位中外嘉宾参与了研讨。
11月18日,主题为“通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缓解气候变化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2019年第六期“洞见”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图为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致辞。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辛贤在致辞中指出,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一直存在,人类对其的认识在近几十年来发生了转变:从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外部因素、不受人类行为控制转而认识到气候变化是一个内生变量,既受到人类行为的影响,也影响着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所有人的生活。他认为,粮农组织等联合国机构在缓解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中国政府在这一议题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1月18日,主题为“通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缓解气候变化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2019年第六期“洞见”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图为联合国驻华协调员(暂代)洪腾致辞。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洪腾指出,气候变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对于任何国家或任何人来说,气候变化都不是单打独斗能够解决的。在全球化的时代,需要每一个国家和个人采取切实行动来实施《巴黎气候协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一直以来都遵守《巴黎气候协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可再生能源和绿色经济方面也是一个典范,充分证明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可以兼得的。洪腾说:“期待与中国在未来加深我们的伙伴关系,在环境可持续性、气候变化减缓和复原等方面进行合作。”
11月18日,主题为“通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缓解气候变化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2019年第六期“洞见”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图为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和朝鲜代表马文森致辞。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马文森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这个时代的重要难题。虽然全球在可持续发展的一些目标上(如减贫)取得了进步,但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虽然全球粮食产量在增加,但是粮食作物品种减少了30%,牲畜品种也受到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是一个特殊的视角,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缓解密切相关,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工具和平台。
11月18日,主题为“通过南南合作与三方合作缓解气候变化并保护生物多样性”的2019年第六期“洞见”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图为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副主任罗鸣致辞。中国农业大学供图
罗鸣在致辞中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的南南合作形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并不断创新、发展。目前中国与粮农组织和受援国建立了三方合作的南南合作多边机制,以及以知识共享、技术援助为核心,以派驻专家能力建设为模式载体,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着力提升东道国自我“造血”功能,为全球粮食安全和消除贫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李小云在主旨报告中指出,气候变化与很多全球性议题不同,因为不会对某一个国家造成单独的影响,但相反,一个国家的排放有可能对整个大气产生影响。因此,谈到气候变化时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他表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需要考虑两个领域的行动。首先是推进技术创新,适应气候变化,这对于小农、贫困人口特别重要;第二是气候变化缓解,特别需要考虑更好地利用多边机制、区域平台来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