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王屋山披上“绿装”的新愚公传奇

发布时间:2019-10-08 09:57:1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李贵刚 | 责任编辑:赵斌宇

关键词:愚公,王屋山,绿装,新传奇,美景

(新中国70年)给王屋山披上“绿装”的新愚公传奇

中新社河南济源10月5日电 题:给王屋山披上“绿装”的新愚公传奇

中新社记者 李贵刚

王屋山愚公移山故事家喻户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愚公故里”河南济源三代务林人用行动书写当代“愚公”的新传奇故事,让百万亩荒山染绿吐翠,为新中国困难地造林做出了示范蓝本。

劈石垒堰缔造林海

“山上和尚头,沟内没水流。年年种庄稼,季季没好收。”这是济源当初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

1963年12月,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知青来到河南省济源市国有南山林场,叩石垦壤大治山,成为南山20万亩林海的缔造者。

“在遍布碎石的荒山上把树种活不亚于养个孩子。”刘月凯回忆起那段知青岁月感慨道,缺衣少食不言说,就连种树土壤也是稀缺物,需要从山下运上来。彼时刘月凯年仅16岁,是年龄最小的知青。

后来,来自北京、洛阳的技术员们通过实践发现这里适宜栽植刺槐、侧柏等树种,尤其是雨雪天栽植成活率更高。

于是,每逢雨雪天气,南山就显得格外热闹。

“我经常一手掷铁锤、一手扶铇杆,劈石垒堰。”年过八旬的南山林场退休工人张广奇是第一代务林人的杰出代表,他见证了南山从荒山秃岭到茫茫林海的变迁。

2008年以来,为啃下困难地造林的“硬骨头”,刘月凯、张广奇等务林人先后创造出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的太行山区困难地造林成功经验,让王屋山10余万亩石板荒山披上绿装。

务林人接力护美景

在太行南麓、黄河中下游“之”字形拐弯处,便是南山林场。“十一”国庆假期,这里游人如织,人们在美景中享受着“天然氧吧”带来的惬意,这也是一代代务林人接力守护的成果。

“三分栽、七分管。”栽树容易管护难,第二代务林人从第一代务林人手中接过“绿色接力棒”。南山林场护林队队长王备战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89年,刚刚成年的他“子承父业”开始管护万亩森林。

“林区在大山深处,只见树木不见人,方圆数十里没有人烟。”王备战回忆道。

管护辛苦还有风险。2004年,两名盗树贼在砍树时遇见巡护的王备战,他们先威胁后利诱王备战均未成功。

“你们砍树违法,只要我王备战在,你们休想偷走一棵树。”王备战介绍说,后来盗树贼强行开车逃走,他扑上去拦截,直到增援的同伴赶到。

侯朋是第三代务林人。谈及当初的选择,他不讳言,“爷爷和父亲他们两代人创造下来的自然美景不能毁在我们这一代手上。”

南山林场是济源市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一个缩影。60余年来,“绿色接力棒”代代传承,得益于此,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王屋山等景区入选全国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单位。

生态“钱景”喜人

有了美景、生态,林业产业发展亮点频现,“钱景”喜人。

如今的济源市成为植物的宝库和动物的天堂。2015年以来,太行山自然保护区的红外相机,拍摄到金钱豹、原麝等野生动物36种。“鸟中大熊猫”黑鹳和“水上精灵”白天鹅多次造访济源。河南省野生动物野外驯化基地落户济源,为重建河南省梅花鹿野生种群迈出了坚实步伐。

近年来,济源先后吸引困难地造林、植被恢复、农林复合等20余个国家、省、市级大中型科研项目在这里“生根开花”,被称为河南林业的“硅谷”。

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市委书记张战伟表示,为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济源不断和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等机构合作。众多科研项目不仅为济源林业带来活力,还促进了“林业富民”产业的发展。

“中国核桃之乡”、全国最大的冬凌草种植基地、林下养殖业、苗木花卉以及森林生态旅游,这些林业产业逐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官方统计显示,目前济源市林地面积181万亩,林业产值突破20亿元人民币。(完)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