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炼初心 ——贵阳市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发布时间:2019-09-27 11:24:00 | 来源:贵阳日报 | 作者:李春明​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贵阳,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岁月悠长,山河无恙,群众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70年来,贵阳广大干部群众誓与贫困作斗争,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攻坚战,数以万计的群众实现了小康,共同书写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长卷。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筑城儿女向贫困发起总攻,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士气,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党员干部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抓铁有痕的作风,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展现新作为。

这是一份舍我其谁的担当。立下愚公志,啃下硬骨头,凭借这份担当与责任,贵阳市在2015年实现了“整市脱贫”,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机遇。在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关键时刻,贵阳市提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更好地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

除贫困奔小康脚步从未停止

古往今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一直是老百姓的向往与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贵州省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众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贵阳守初心担使命,自1985年以来,聚焦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实现小康、精准扶贫,历经30余年,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着力向贫困发起总攻,夺取脱贫攻坚全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阳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困难大,加之地处内陆、生产条件差等因素,农民生活较困难。特别是1996年,修文、息烽、开阳、清镇三县一市划归贵阳后,农村贫困人口由1.5万余人增加到31.58万人,脱贫攻坚任务激增。

为彻底摆脱贫困,贵阳市采取干部驻村扶贫制度,选派具有高文化素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到三县一市的边远贫困乡、村开展扶贫工作,帮班子、出点子、育苗子、找路子、给引子,全方位对贫困村进行帮扶;支持各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帮助特别困难户子女上学、解决个别农户生活窘迫的问题,推动农村扶贫开发工作。

经过攻坚,1998年,贵阳市在全省率先实现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在此阶段,贵阳市以战略部署“扣扣子”、责任履行“担担子”、任务落实“钉钉子”的精神,用心用情用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

到2015年,贵阳市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全市18个贫困乡(镇)和33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减贫摘帽”,减少扶贫开发对象38.35万人,是“十一五”期间的7.14倍。

同时,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市一产增加值实现116亿元,比2010年增长103.2%。有扶贫开发任务的花溪、清镇、修文、息烽、开阳等区(市、县)一产增加值和18个贫困乡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均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翻番,净增总量和增幅均为历史最快时期。

到今年8月7日,全市未脱贫的6119户13564人中,已有12857人达到脱贫标准,占清零目标任务的95%。

……

脱贫攻坚犹如滴水穿石,不可能一夜之间就发生巨变,只能是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在这数十年的岁月中,贵阳市坚守初心使命,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使得农村从封闭走向开放、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农民从贫穷走向小康,一幅脱贫攻坚的奋斗长卷在黔中大地展开。

农村产业革命激发产业活力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点,既关乎贫困农民脱贫,也关乎脱贫成果巩固和广大农民持续增收。

提到贵阳最出名的水果,非修文猕猴桃莫属。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毛果果”,来自于一个曾经贫困落后的“山沟沟”——修文县谷堡镇。如今,走进这个“山沟沟”,放眼望去,是看不见尽头的猕猴桃园。

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这里还以种植水稻、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主,生产方式粗放,二、三产严重滞后。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1988年,当时的乌栗乡上硐村、富裕村与谷堡乡尖山村成立了上硐村联户农场,开始种植猕猴桃。

转眼30年过去了。其间,乌栗乡、谷堡乡、场坝乡合并成谷堡乡,后来谷堡乡又撤乡设镇。当初先行先试的探索如同星星之火,迅速在全县10个乡镇113个行政村燎原开来。目前,修文县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位居全国第四,猕猴桃成为全县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是修文县的“三张名片”之一。

如今,修文县的猕猴桃不仅量大质优,还通过创新销售方式为群众打了增收大门。

2018年,修文县猕猴桃协会共帮助300余户种植户销售猕猴桃325万斤。“能取得这样的销售成绩,得益于协会对种植户会员的有效管理,基本实现标准化种植、品牌化运营,并通过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成功打开了市场大门。”该协会会长路阳春说。

修文县猕猴桃协会要求种植户严格按照《修文县猕猴桃地方标准》进行种植,同时,定期对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整体种植水平。“只要农户按标准种植,其生产的猕猴桃由专业公司统一包装、销售。”路阳春介绍,这激发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已有3000多户种植户加入协会。目前,协会与京东、顺丰优选、盒马鲜生等8个平台达成线上合作,线下则入驻了大型商超市场和传统批发市场。

修文猕猴桃只是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例子。去年,贵州掀起了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推动全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在此过程中,贵阳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围绕“五子登科”和“六大产业”,坚持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让菜篮子越来越丰富、果盘子越来越多元、茶园子越来越靓丽、药坝子越来越牢固、奶瓶子越来越新鲜,奏响乡村振兴的交响乐。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阳已推进42个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完成低效玉米调减30.82万亩,完成以“果、药、茶”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36万亩;全市茶园面积达28.4万亩,其中投产茶园23万亩;全市水果总面积100万亩;全市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营主体68家,建立“村社合一”合作社112家。

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却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实践证明,农村产业革命,不仅有利于贫困地区现阶段脱贫任务的完成,更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物质条件。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是为贫困地区全面小康“铸基石”,可为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添后劲”。

将农村产业革命进行到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然伴随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乡村振兴壮阔新征程的全过程。

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生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一些地方因农业生产条件薄弱,交通基础设施“欠账多”,群众生存环境差,农民脱贫困难、返贫率高,造成了“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面对易地扶贫搬迁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贵阳市将其作为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有力举措全力推进,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做到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在贵阳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阳县城关镇景成小区,每天早上,搬迁群众蒋刚都会早早起床,帮父亲打理好粮油食品便利店,以便开门迎业;杨超花做好早饭后,送两个孩子到小区里的新建学校上学;54岁的吴春元则会按时到小区里的皮鞋厂上班。这是开阳县几家易地扶贫搬迁户一天生活的开始,也是他们搬迁后新生活的开始。

从今年2月开始,54岁的吴春元正式从农民变成工人,在贵州开阳金宏利鞋业有限公司上起了班。“2月接受培训,3月开始上岗。前三个月每月保底工资1500元,后期多劳多得。”吴春元对于目前的工作还算满意。

稳定就业是搬迁群众生计保障的根本。为促进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开阳县专门引进贵州穿靓服饰有限公司和金宏利鞋业有限公司两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安置点建设就业扶贫车间,重点促进留守劳动力居家就业。与此同时,开阳县在安置点规划建设的1.2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已建设完成,并引进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公共服务是保障搬迁群众发展的基本社会条件。公共服务跟不上,搬迁群众就安不下心来。搬迁之初,开阳县几经考察,最终选择依托县城集中安置搬迁对象,投资超亿元修通连接安置点与县城的致富大道,并开通公交车、建立幼儿园和小学、设置卫生室、建设休闲公园和文化广场、建设警务室、修建1.4万多平方米的停车场……搬迁群众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获得了幸福感。

景成小区仅是贵阳市易地扶贫搬迁大戏的一幕。

“十三五”期间,贵阳市按照易地扶贫搬迁“六个坚持”和“五个三”决策部署,规划建设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其中,2017年建设3个安置点,总投资1.58亿元,完成搬迁2042人;2018年开建6个安置点,总投资9.89亿元,计划搬迁10048人。目前,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全部完成入住,这意味着全市“十三五”期间12090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入住任务全部完成。

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面临的各种不适应及风险问题,贵阳紧紧围绕搬迁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开展“共筑行动”,积极探索构建党员干部与搬迁群众长期结对的帮扶机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表率走前列做贡献

诠释省会担当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如今,贵州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战期。作为贵州省会,贵阳必须在这场决战中当好“火车头”“发动机”。

近年来,贵阳全力推进大市场带动大扶贫工作,统一标准和质量建设蔬菜保供基地,推动全省各地尤其是贫困地区生态农产品进入贵阳大市场;建成全省交易品类最齐全的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为省内生产的蔬菜设立贵州农产品扶贫专区,有力推动“黔货出山”;不断增加惠民生鲜超市数量,加强农超对接力度,实现省内鲜活农产品直采直供,在为市民“菜篮子”减负的同时带动产地农民脱贫致富……

站在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关键节点,贵阳市切实强化省会担当,精准发力,在供给侧、流通端、需求侧深度用力,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以大产业促进大流通,形成大市场,助推“黔货出山”和脱贫攻坚,为贵州全面夺取决战之年根本性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对贵阳而言,脱贫攻坚不应只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更要统筹好脱贫攻坚“内”和“外”两大战场。

从内来讲,要打好全市脱贫攻坚战,全力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对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标准,对全市脱贫攻坚成果进行核查、巩固、提升,确保脱贫攻坚的成果经得起检验。

从外来讲,要打好对口帮扶攻坚战,坚持以省会担当带动全省大扶贫,充分发挥贵阳市对兄弟市(州)的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强化协同作战,实施“四大带动工程”——

大帮扶带动工程。统筹抓好定点帮扶长顺县代化镇脱贫攻坚和对口帮扶11个贫困县工作,构建稳定的利益共享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益,不断增强帮扶地区贫困群众的发展能力。

大市场带动工程。坚持每年腾出105万吨蔬菜、90万头牲畜的销售空间,让出35%销售额的市场优先提供给11个对口帮状贫困县。

大就业带动工程。力争每年创造15万个、三年累计为各市(州)提供45万个以上新的就业岗位。

大产业带动工程。鼓励贵阳市龙头企业参与帮扶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帮扶地协同打造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大力发展蔬菜、生猪等农产品异地保供基地,积极发展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破解帮扶地产业发展难题。

今年,按照“坚持高标准、努力作示范”的要求,贵阳市强力推进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除在本地建设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外,还积极发挥大市场带动全省大扶贫作用,在长顺县、平坝区、印江县等地同步建设2.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

这5万亩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后,蔬菜年产量可达35万吨,年产值可达12亿元,不仅能让贵阳市蔬菜一级市场自给率提高到75%,还给蔬菜基地所在地的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贵阳市也将以此为契机促进全市蔬菜产业向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在全省形成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

脱贫攻坚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贵阳从未歇脚松劲。一直以来,贵阳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蹄疾步稳,努力实现“高一格”脱贫,易地扶贫搬迁“搬”出群众新生活,产业调整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对口帮扶与兄弟市(州)携手共进……

一串串数据催人奋进,一声声号角高亢嘹亮。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贵阳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啃下了一块块脱贫“硬骨头”,灭掉了一个个脱贫“拦路虎”,攻克了一个个脱贫“难险关”。

成就已载入史册,精彩将献给未来。贵阳市将守初心担使命、强攻坚打硬仗,以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助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向人民群众交上一张满意的答卷。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