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重庆石柱县中益乡蜂农正在查看在蜂箱。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重庆9月26日电 题:三峡库区深度贫困乡的脱贫嬗变
作者 刘相琳 杨柳
63岁的重庆石柱中益乡蜂农谭文祥今年饲养了近30箱蜜蜂,养蜂年收入可达3万左右。相比2017年之前一家老两口种植玉米,如今收入增长了三倍。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集民族地区、三峡库区、革命老区、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一体的特殊县份,今年4月底正式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图为重庆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的脆桃基地。 杨柳 摄
2017年8月,重庆市参照国家认定深度贫困县的标准,在该市14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精准识别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向深度贫困地区“宣战”,以期啃下最后的“硬骨头”。石柱县中益乡是这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当地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脱贫成本高,脱贫难度极大。
谭文祥所生活的中益乡地广人稀,蜜源植物种类多。但由于以前交通落后,无法打开市场,蜂农基本自产自销。2017年,石柱县开始大力扶持蜂蜜产业,中益乡为此培育引进25家蜂蜜加工厂,将蜂业列为高山区域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角。
自2017年开始,中益乡全面展开脱贫工作,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医疗保障、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措施。石柱县扶贫办主任何德华说,中益乡近两年加快了房屋改造和道路建设,兴办了诸如蜂蜜、脆桃等特色产业,并通过电商营销向外开拓市场,一改无主导产业、无集体经济的“空壳乡”面貌。当地人将三种特色产业串成一句脱贫顺口溜:敢吃黄连苦、不怕辣椒辣、后尝蜂蜜甜。
原有的深度贫困乡如今焕发出新发展机遇,吸引了众多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刘益洪家的民宿坐落在半山腰,屋前是占地217亩的脆桃种植基地。43岁的刘益洪之前在重庆渝北区一家家具厂做木工,去年夏天回乡,投资13万余元把自己的老家改造成农家民宿。
“如今家乡基础设施好了,更愿意在家门口赚钱。”刘益洪说,当地是重庆主城区周边避暑胜地,旺季时住房常供不应求。据中益乡乡长刘登峰介绍,近两年,该乡已有78家这样的乡间民宿或乡村旅游接待户开业,推动产业从“一产支撑”向农旅融合深度调整。
与产业扶贫相伴随的,是教育扶贫的进一步推进。中益乡政府提供的材料显示,该乡共有贫困家庭学生414人,义务教育学段因重度残疾无法正常入学学生6人。石柱县教委主任阮斌文介绍说,中益乡各小学校通过进村入户摸准入学及贫困情况,实现了适龄儿童入学率100%,贫困学生资助覆盖率100%,对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学生已全部实施送教上门。
记者在中益乡小学看到,一幢5层教学楼矗立在校园中间,原先水泥运动场地在暑假期间铺上了塑胶跑道,操场上新安装了LED大屏幕。学校也对原有食堂进行扩建,增设了学生就餐区。据校方介绍,利用扶贫配套资金,学校还在暑假新建了两间网络教室,与城区学校联网共享教育资源。“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上不起学,也没有一个学生因上学而贫困。”阮斌文说。
刘登峰向记者透露,中益乡建立起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帮扶干部包院落的网格化动态监测机制,每月定期全覆盖排查、监测和整改民生保障问题。如今,中益乡坚持“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确保脱贫更有底气。两年时间,该乡未脱贫人口已由217户667人减少为46户121人。2018年,该乡贫困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147元,同比增长23.2%。
中益乡的嬗变是如今重庆众多深度贫困乡镇的的一个缩影。如今,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15公里,172个行政村中已通客车153个;建成4G基站293个,实现4G网络信号全覆盖;调整优化粮食和经济作物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林经济作物,所有深度贫困乡镇经济作物占比均超过50%;组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21个,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297个,引进龙头企业118家,建立“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7000余户……
重庆市扶贫办主任刘贵忠在此间正在举行的重庆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透露称,自2017年以来,该市围绕“四个深度发力”,全力解决深度贫困乡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截至2019年7月,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2810人,实现85个贫困村“整村销号”,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8.24%下降到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