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多措并举齐发力 脱贫致富奔小康

发布时间:2019-09-25 10:01:13 | 来源:环球网 | 作者:杨璐 | 责任编辑:刘梦雅

关键词:甘肃,脱贫致富,小康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杨璐】甘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甘肃成了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9月17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评论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主办,甘肃省委网信办承办,中国甘肃网、甘南州委网信办、临夏州委网信办协办的“脱贫攻坚地方行”——看甘肃线下走访活动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正式启动。来自中央及地方重点新闻网站、新媒体平台的30余位记者、编辑齐聚甘肃,参与此次走访活动。随后,走访团一行先后深入甘南州碌曲县、合作市、临潭县,临夏州临夏县、东乡县、广河县等地开展线下实地走访。

旅游扶贫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助力脱贫攻坚,旅游扶贫大有可为。9月17日,走访团一行来到生态旅游第一藏寨——碌曲县尕海镇尕秀村。这里是旅游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的一座丰碑。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曾经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一去不复返了。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排排藏家民居、一座座藏式门楼、一条条水泥村道、一处处休闲广场。如今的尕秀已成为出类拔萃的全域旅游无垃圾样板村、名副其实的生态文明小康村。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尕秀村接待旅客15.46万人次,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6700元提高到2017年的9192元。

同样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主攻方向还有临潭县。9月18日,走访团一行来到临潭县。临潭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冶力关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便是典型的高原丘陵型森林旅游胜地。近年来,临潭县抢抓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积极推动全县旅游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上下功夫,逐步形成了以草原风光、绿色峡谷、民俗风情、红色旅游、宗教文化、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精品旅游线路。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做好产业脱贫“大文章”  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产业是就业之基、增收之本,关系整个脱贫攻坚工作大局。9月18日,走访团一行来到合作市华羚乳业。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始终以青藏高原独有的牦牛乳(曲拉)特色资源为原料,生产高附加值的牦牛乳系列产品。多年来,华羚集团以“打造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社会责任,与藏区群众“同发展、共繁荣”。截至目前,华羚集团使合作市9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为公司股民,累计解决就业岗位1800多个。

9月19日,走访团走进临夏县百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常年务工产业工人320多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96人。在助推脱贫攻坚政策引导下,百益公司搭建起了产业扶贫、助农增收的平台。其中临夏州海龙花卉苗木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吸纳周边11户群众(贫困户5户)参与合作经营。预计年底每户可获得分红收益1万元, 52名劳动力(贫困劳动力19名),年人均劳务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离开临夏县百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走访团一行又驱车来到了临夏县布鞋产业园。近年来,临夏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积极探索企业、合作社带动农户的联动带贫机制,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渠道。2018年,临夏县对全县自愿从事布鞋加工的1996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55 名)贫困群众免费提供加工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布鞋加工能手。同时引导“扶贫车间”,吸纳1418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34名)群众参与布鞋加工产业,有效拓宽了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教育扶贫  斩断穷根

“扶贫先扶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之一。9月19日,走访团一行走进临夏州东乡县职业学校。学校以建档立卡户、易地搬迁户为重点,开设汽车驾驶B照、中式面点、装载机(挖掘机)、刺绣、汽车维修、塔吊、电焊等12个培训工种,各工种实行免学费、伙食费、住宿费和证书费的全免费培训。自2015年以来,学校已经组织全县18至60周岁劳动力完成各类培训共计13673人。通过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工作,有效提高了群众就业创业和致富带富的能力。

采访团一行在几天的走访中,从甘南到临夏,从工厂到旅游专业村,实地走访甘肃脱贫攻坚发展情况,深刻感受到陇原大地干部群众抢抓发展机遇的信心,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2020年甘肃一定能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