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从中国扶贫实践理解共享发展理念

发布时间:2019-09-04 09:25:30 | 来源: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 | 作者:李国祥​ | 责任编辑:王虔

关键词:贫困,发展,扶贫,中国,地区

作者: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在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和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2015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一般称之为新发展理念,成为了新时代指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动力。

共享发展是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怎样共享发展理念?中国是怎样将共享发展理念落到实处的?中国的脱贫攻坚实践有助于帮助解答这些问题。


从发展成果共享的对象来看,共享发展是全民共享,就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发展成果是包容的,不是排斥任何人的,特别是不排斥贫困群体和贫困地区的人民。

新中国成立时,约4.8亿人生活在农村,普遍处于极端贫困状态,生计是最大民生。到了改革开放初期,按照2010年价格确定的2300元的现行贫困标准,当时的农村人口中绝大多数也都是贫困人口。到了2018年,同样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仅为1.7%;比197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约7.5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了约96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让9成以上极端贫困人口脱贫,是中国共享发展最具代表的例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展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是共享发展理念的传承和体现。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实施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策略,通过精准确定农村贫困家庭,根据致贫原因精准帮扶,到2020年,中国农村将彻底消除绝对贫困,这进一步体现共享发展的重要理念,也充分证明中国发展践行共享发展理念。

 

从发展成果共享的内容来看,共享发展是全面共享,就是要让人人享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发展的。70年来,中国的扶贫并不仅仅局限于给钱给物的救济式扶贫。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发展力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速度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对比70年来农民在教育、医疗和住房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深刻地理解中国扶贫的全面性,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共享的内涵。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民普遍是文盲;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农村大力发展普及教育。到了2018年,贫困地区近9成的农户家庭儿童少年所在自然村可以便利地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不仅把贫困家庭孩子享受义务教育保障作为脱贫底线,而且贫困家庭在校大学生享受高职免费教育和资助,上普通大学也有资助。新中国成立前,农村缺医少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到2018年,超过9成的贫困地区农民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因病致贫的农村家庭病人治病可以得到新农合、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方面保障。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普遍住危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后国家加大扶贫力度,对农村危房进行改造。到2018年,贫困地区居住在竹草土坯房的农户不足2%。不仅如此,国家还对居住生活在生态脆弱和地质灾害多发重发地区的贫困农民家庭,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帮助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安居房,加强生态建设,提供护林等公益岗位。

 

从发展成果共享的途径来看,共享发展是共建共享,就是要在发展成果的共享进程中注重激发人民创造财富的活力,激发人民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及动力,创造条件让人人都能有机会参与发展,为发展作贡献。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什么会大幅度减少?贫困农民为什么可以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成果?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应是中国将开发式扶贫贯彻扶贫全过程,确定贫困地区,通过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让农村地区具备自我发展能力,让农民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增加收入、享受社会福利。

中国贫困地区的确立和发展反映中国扶贫的共建共享特征。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受自然、历史等诸多因素影响,发展不平衡不断显现,中西部地区整体性贫困相对突出。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国聚焦贫困区域,确定了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又确定了深度贫困地区,集中扶贫资源改善贫困地区发展条件。截至2018年末,全国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通有线电视信号和通宽带的自然村比重约9成,村内主干道路面经过硬化处理的自然村比重超过8成。发展条件具备了,贫困地区就具有了内生发展动力。

在贫困农村,国家一直十分重视以工代赈扶贫。近年来,针对扶贫力度大、优惠政策多、帮扶措施多,出现了“以贫为荣”和“争当贫困户”等不利局面。为了避免“福利陷阱”和变扶贫为养懒汉,各地在扶贫实践中十分重视扶志扶智,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在分享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发展。

 

从发展成果的共享过程来看,共享发展的成果是渐进的、分阶段推进的。2018年末,按现行贫困标准,中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贫困发生率分别为0.4%、1.8%和3.2%。减贫结果的地区差异,反映出扶贫成果渐进性的特征。

70年来,中国扶贫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十分注重救济式扶贫。在粮食等物资短缺时代,每当农民遭灾,国家就给农民发放粮食等物资赈灾。改革开放后,国家建立专门的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农业、乡镇企业、基础设施等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国家加大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贷款贴息等支持力度,在1994年到2000年实施了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在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国家制定了两个为期十年的扶贫开发纲要,自2015年起又打响了为期5年的脱贫攻坚战,消除现行标准下所有的农村贫困人口,解决区域性贫困,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县全部摘帽。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