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陇民富中心破解金融下乡“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19-08-30 11:06:15 | 来源: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陈路帆 | 责任编辑:陈路帆

关键词:中国,小额信贷,普惠金融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记者 陈路帆)大风乡金盆村距四川省仪陇县城65公里,全村436户,总人口超过1600人。该村以传统种养为主,但近些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村里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

老人们如果到乡里的银行办理业务,进出村子的山路狭窄、路况复杂,非常不方便。而银行办理业务的各种手续和流程,对于他们来说就显得更加繁琐。近些年,到村里的扶贫互助社办理业务,是村民们更便捷的选择。

 金盆村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们走在村路上。中国网 陈路帆摄

7月初的四川,正是一年中最潮湿闷热的时候。记者来到金盆村,正赶上扶贫互助社的会计王正洪奔走在村里,为村民办理贷款业务。 

 金盆村扶贫互助社王正洪实地了解村民贷款需求和偿还能力。中国网 陈路帆摄

他的日常工作不仅包括记录和整理各类账目,为村民办理存、取、贷款业务,还需要时常入户调查,切实了解社员的贷款需求和实际用途。

“村里有的老人甚至不会使用存折和银行卡,想贷款也没有抵押物,”王正洪说。谈到在金盆村扶贫互助社工作的原因,他说,“当时就是想给村民们提供个方便。他们有资金需要时,借钱方便,解决实际困难。有闲钱时拿资金入社,帮助其他社员的同时还能有年终分红。” 就是这样朴素的想法,让王正洪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近十年。

金盆村曾是仪陇县金融服务的空白区,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因此受到严重影响。2009年,金盆村村民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自筹资金10万元,加上政府配套资金15万元,以25万元的启动资金成立了扶贫互助社。2010年金盆村扶贫互助社开始正式运营。

王正洪在办公室的电脑前为社员办理业务。中国网 陈路帆摄

作为互助社的管家,王正洪也不记得走过多少路、入户到访过多少社员了。他从最简单的记账开始,逐步了解信贷风险、机构风险,到今天已经能熟练操作手机和电脑中的互助社管理系统,成为精通财务知识、能够有效运营互助社的管理人员。他的成绩和付出得到了社员的认可。而他在业务能力上的成长,和仪陇县民富农村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民富中心”)是分不开的。


民富中心助力乡村互助

自1993年起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以下简称“交流中心”)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在中国17个省、市、自治区的47个贫困县和1个直辖市陆续开展了以小额信贷为主要内容的扶贫项目,打造了国内最早一批扶贫小额信贷机构,推动了小额信贷政策的出台和小额信贷行业的发展。

2014年,交流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仪陇县人民政府合作实施了“建设中国普惠金融体系项目——仪陇县小额信贷扶贫创新试验子项目”,利用国际减贫合作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旨在调整和完善扶贫互助社管理机制。项目还成立了民富中心,其业务主管单位是仪陇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民富中心所管理的正是金盆村扶贫互助社等村级互助组织。在该中心成立之前,各互助社都是单打独斗,互助社的管理人员普遍财务知识匮乏、金融风险与机构运营管理经验不足,甚至怎么填写入社或借款资料都不清楚,带来了难以衡量的经营风险。

民富中心通过引入制度创新和专业力量,帮助这些农村互助资金组织提升服务、运营能力,为它们建设了一套标准、专业、精细的制度框架和管理服务体系。通过培训,向仪陇县各个村里互助社的管理人员讲解互助社经营方法和如何规避风险。

 

民富中心副主任李世冰为各村互助社管理人员做业务能力培训。中国网 陈路帆摄

民富中心副主任李世冰表示:“作为一家非盈利的社会服务机构,我们在不断摸索怎样把这些互助社有效监管起来;同时提升它们的运营能力,让优质的、真正为农民服务的资金互助社发展壮大。”

 

 民富中心工作人员正在核对各互助社的账目和相关信息。中国网 陈路帆摄

为实现高效运营和管理,民富中心引入了一套专门的管理系统。管理人员在手机上随时查看各个村级互助社社员的基本情况、每笔社员借款状况、管理人员的情况以及各个互助社的经营状况。

据悉,民富中心以服务促规范、促发展、促减贫、促效益的模式,有效解决了仪陇县政府在发展扶贫互助社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2014年至2018年期间,仪陇县扶贫互助社从原来的41家发展为50家,入社社员总户数从5832户增加到20290户,入社资金总额从6552万元增加到2.559亿元,笔均借款从0.75 万元增加到4.46万元,受益农户从10407户增加到2908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从1753户增加到3212户)。累计为偏远地区的贫困农户社员发放借款14877笔,累计借款金额2.999亿元,累计受益农户达2908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为3212户。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顶部